用敬畏之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读漫画《动物的悲歌》
栏目:画者
作者:程可槑  来源:中国艺术报

漫画《动物的悲歌》

  漫画《动物的悲歌》是作者王晨瑀凭借自己对绘画的一颗热忱之心,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心中对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晨瑀试图在更为宏观的社会视角中探讨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伦理,用悲剧式的手法表达“少年维特”的真实情感,隐喻出一个人类避之不及的社会问题。作品以浓郁沉重的色彩贯穿始终,穿插一些舞台剧式的情节冲突和特写镜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现场感。为了强化这种感受,王晨瑀配以张雨生《动物的悲歌》的歌词作为文字脚本,这种图文搭配的方式并非是浅层的嫁接,而是拓展了作品文本的信息量,并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象征意味和隐喻色彩。

  王晨瑀内心存在这样一个乌托邦世界:万物自然生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但终归只存在于内心。放眼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文明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与人性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却一直是今天社会的疮口。在王晨瑀眼中,人类或许自负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处理所谓“底层食物链”的时候,当我们认为万物之于人类只能是资源以及食物的时候,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智慧将是怎样的智慧,我们的文明又将是怎样的文明,发展又将向何处发展?

  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亮内心,也可以照亮黑暗。王晨瑀似乎觉察到了一些生活中暗藏的不安,继而以漫画的形式,创作出了《动物的悲歌》 ,通过讲述战争带给动物生命的悲惨,以表达对动物的关爱,揭露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自以为是,使我们感到阵痛。

  《动物的悲歌》描绘了虫子“小黑” 、“小花”和他们所遭遇的故事,在某种层面上,虫子的确是一种恰当的隐喻,正如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第一部结尾时所说“我们都是虫子” 。倘使以宏观的眼光来审视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存在,人类文明乃至人的主体性所能延展的程度便容易概括了——渺小。很多时候,特别是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些许成就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一个事实:银河只是宇宙这片沙漠的一粒沙子,何况我们?我们的伟大又从何谈起?在苍茫无际的宇宙丛林中,又是否存在着更为高等的文明与更为高等的秩序,而我们又会不会成为他们的“小黑”和“小花” ?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用敬畏之心来寻求人在自然中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的人性越发成熟,用这更为成熟的人性来滋养我们的智慧吧,再用这更为成熟的智慧来发展我们的文明,这也是漫画《动物的悲歌》想要传达出的深层意义。虽然王晨瑀在技法上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是可以看出他蕴含的巨大潜力,在这里,我也希望他在今后的作品中,继续保持纯真的关爱与勇敢,同时不断锤炼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