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才最美
——论张瑞芳的表演艺术
作者:周斌  来源:中国艺术报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id=_Custom_V6_Style_>
.TRS_Editor TAB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x;}
.TRS_Editor{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x;}
.TRS_Editor P{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x;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4;}
.TRS_Editor H1,.TRS_Editor H2,.TRS_Editor H3,.TRS_Editor H4,.TRS_Editor H5,.TRS_Editor H6,.TRS_Editor HR,.TRS_Editor BLOCKQUOTE,.TRS_Editor DL,.TRS_Editor DD,.TRS_Editor DT,.TRS_Editor OL,.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ODE,.TRS_Editor TEXTAREA,.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CITE,.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ENTER,.TRS_Editor TABLE,.TRS_Editor DIV{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4;}
.TRS_Editor FORM,.TRS_Editor FIELDSET,.TRS_Editor LEGEND,.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TR,.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4;}
.TRS_Editor BUTTON,.TRS_Editor OPTION,.TRS_Editor ADDRESS,.TRS_Editor DFN,.TRS_Editor EM,.TRS_Editor VAR,.TRS_Editor KBD,.TRS_Editor INPUT,.TRS_Editor SMALL,.TRS_Editor SAMP,.TRS_Editor SUB,.TRS_Editor SUP,.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A,.TRS_Editor B,.TRS_Editor I,.TRS_Editor U,.TRS_Editor S,.TRS_Editor STRONG,.TRS_Editor LABEL,.TRS_Editor IMG,.TRS_Editor BR,.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ext-indent:0;}
</style>
<p align="center"><img width="350" height="220"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20704270603347458.jpg" uploadpic="W020120704270603347458.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1207/W020120704270603347458.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张瑞芳在电影《家》中饰瑞珏</font></p>
<p>  梅朵在为张瑞芳的文集《难以忘怀的昨天》所写的序《我们需要这样的艺术家》里曾说:“她是几十年如一日,把艺术当做生命,把生命献给理想。 ”这句话简洁、准确地概括了张瑞芳的人生道路和艺术追求。</p>
<p>  张瑞芳的一生是献身艺术、探索艺术的一生,她经历了从爱好演戏到学会演戏,从业余演员到专业演员,从话剧演员到电影演员,乃至从演员到导演的这样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话剧、电影和电视的创作领域里,都留下了她辛勤探索的足迹。特别是在话剧表演和电影表演两个方面,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中国现代话剧史和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她所塑造的一些经典艺术形象,均已留存下来,不仅载入了史册,而且还活在广大观众的心里。她在长期创作中积累的艺术经验,也已成为后来者学习、借鉴和研究的对象。</p>
<p>  从表演艺术对演员的要求来看,张瑞芳从外形到内在气质都有自己的个性魅力,也有一定的表演天赋。但是,她既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本色演员”的范畴之内,也没有满足于已有的天赋条件,而是努力克服自身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不断扩大表演领域,在多样的性格世界里努力开拓,大胆创新,从而较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在具体的表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p>
<p>  简括而言,她的表演首先建立在对剧本和角色的认真钻研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她认为:“剧本是基础,是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 ”为此,“演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反复钻研剧本,通过字里行间能使自己在视像里看到未来影片和角色的影子,这才有了在银幕上塑造鲜明形象的先决条件。 ”所以她非常喜爱和推崇“集体钻研剧本”的办法,由此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进一步加深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通过这种钻研,她对剧本的主旨和情节、细节烂熟于心,人物形象也已在心中浮现。故而一旦当她进入了实际表演状态,就能使表演准确到位,较好地表现出角色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之丰满传神。</p>
<p>  其次,她在表演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导演和其他演员进行交流探讨,善于在艺术碰撞中萌生和捕捉新的灵感,激发出创作的激情。她认为:“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 ”所以她“非常看重并且依靠对手给我的刺激和交流来获得准确的自我感觉,并且时时刻刻想引起对方的反应” 。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她使自己的表演既符合导演的总体艺术构思,也能为其他演员所了解和接受,并激起对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大家的表演能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p>
<p>  另外,她还深知,对于演员来说,深入生活、理解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她非常注重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表演充满生活气息。她重视每一次深入生活的机会,重视与角色的生活原型交朋友,重视以生活的各种元素来不断丰富表演的内容和技巧。</p>
<p>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非常注重对创作经验的总结思考,力求从中探索和把握一些基本规律。她平时养成了记创作笔记的习惯,在演戏或拍片中凡有所得,她都会记录下来。例如,她所写的《扮演李双双的几点体会》的总结文章,提出的问题很新颖,都是创作中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发表以后引起了较大反响,被同行专家称为“实在是谈表演艺术的少见的好文章!具体、生动,解决问题” 。1979年底,她应邀去上海戏剧学院讲课,结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和作品谈创作经验。后来,她把讲课的内容整理成文章,在《戏剧艺术》杂志上连载。这些文章,既叙述了其创作实践的过程,也体现了她对表演艺术的思考。</p>
<p>  张瑞芳在艺术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每一次演出、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力求精益求精。她说:“对于演戏,我一向比较认真。演舞台戏的时候,不管演出多少场,多么疲劳,我不会偷工减料,否则我的情绪就难以继续。 ”拍电影也同样如此,她不仅事先认真钻研剧本,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拍摄时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真实完美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她说:“在电影表演上,什么是最美的?我想应当是最‘真’才最美,这个‘真’就是最能将人物在那个特定情景中最准确的感情和动作表达出来,这是美的最重要的前提,但镜头的形象要求也是不能忽视的。 ”可以说,追求艺术表演的真实性,力求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塑造最真实的人物形象,乃是她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p>
<p>  张瑞芳在表演艺术上这种锲而不舍的探索与创造精神,是与其理想追求分不开的。古人曰:“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张瑞芳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她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始终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与人民大众共命运。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她没有躲进艺术的象牙之塔当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注重充分发挥艺术的宣传、鼓动作用,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尽了一份力量。特别是当年周总理向她提出了“做共产党的好演员”的要求以后,这一要求便成为她努力奋斗的目标。几十年来,她时时刻刻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鞭策自己。</p>
<p>  无疑,一系列的奖项和荣誉,是对张瑞芳几十年来在表演艺术领域里勤奋工作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面对众多的荣誉,张瑞芳当然觉得十分欣慰。因为她没有辜负周总理和广大观众的期望,没有虚度人生,但同时又感到不安,觉得祖国和人民给她的太多了。“我只是一个听话的演员而已,谈不上有多么大的成就。 ”这是张瑞芳经常说的一句话。</p>
<p>  从一个业余演员成长为一个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从一个懵懂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张瑞芳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无疑,人民大众所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艺术家。她的舞台银幕生涯,她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p>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