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延安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生 曾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组织起来(木版套色) 1944年 焦星河

   中国美术馆门口的发票亭被做成了陕北窑洞的样子,灰扑扑的,小窗子煞是可爱,观众领票免费参观时就能惊觉:“5.23了,到延安了! ”

  馆前的广场和台阶设置成延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正方厅复制了延安中央大礼堂的图景和窑洞的彩窗;从圆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小门进去,大红背景的展墙与黑白互映的影像共同为这个从5月19日延续到6月2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敷设了厚重的历史感。500幅作品展现70年美术历程,200件文献带你走进延安时代,构成了展览的恢宏面貌。

  放逸风采扑面而来

  走进展厅,迎面扑来的历史气息似乎将观众带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现场;人们也俨然成了当时座谈会中光荣的一员,耳边萦绕的是毛泽东同志那亲切激昂的演讲,心中激荡的是割不断的延安情怀。整个展览由“延安时代”开篇,圆厅正中, 1942年5月23日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巨幅合影,令人追忆70年的历史岁月。王式廓、马达、华君武、胡蛮、蔡若虹、王曼硕、江丰、力群、彦涵、胡一川、罗工柳、古元、王占非、石鲁……闪耀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名字,他们的大幅照片悬挂于合影的两旁,展现《讲话》精神,更重要的是展现第一批受到《讲话》精神影响的艺术家的面貌与风采。作为革命文艺新的摇篮,桥儿沟鲁艺全景、鲁艺开学典礼的影像、鲁艺男子篮球队的活动和鲁艺师生在延安写生、劳动的影像,以及鲁艺成立宣言、九一八民众大合唱乐谱手稿等文献,呈现在展览之中;彦涵在太行山指导木刻工场,古元和焦心何刻版,王朝闻为士兵塑像, 200余件反映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延安美术历史的文献、实物和影像,再现了《讲话》发表的历史情境和延安时代美术发展的整体面貌,其中许多老照片、当年的木刻原版、木刻刀和日记、手稿、创作稿是从老一辈美术家和亲属家中征集来的。1942年王式廓在黄土地的一片旷野上给学生讲课,坐在一条板凳上跷着腿开讲艺术,让席地而坐的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那真是“土” ;1945年美国《生活》杂志刊发彦涵的版画《木刻帮助中国战斗》 ,那真是“潮” ;华君武、许诃、江丰、钟敬之在延安窑洞前,衔着4只烟斗,展现的是艺术家的洒脱与放逸。

  70年中国美术的一次巡礼

  “在策划这个展览时,我们希望以鲜明的主题和富有特点的结构,让展览区别于其他主题性展览。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旨在反映“从延安以来”的中国美术创作成果的本次展览,由一个序篇“延安时代”和“源于生活” 、“人民形象” 、“喜闻乐见” 、“百花齐放” 4个篇章构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历时呈现和专题叙事相结合的新颖结构,不仅在整体氛围上为观众构建起了追溯历史、身临其境的参观场景,内容上也凸显了学术性与文献性并重的特色,成为对70年来中国美术历程的一次巡礼。

读了书能写又能算(木版套色) 1944年 戚 单 

  《减租会》 《改造二流子》等作品,以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中重大社会事件的主题创作,反映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描绘了7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展示了在《讲话》精神指引下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人民形象”版块中的《女民警》 《赤脚医生》 《海岛姑娘》 《公社女书记》 《父亲》 《农民画家》 ,以“人民”为关键词,串联起《讲话》发表以来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热情地讴歌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创造精神、进取意识和崇高情怀,塑造了人民群众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清晰地显示出“人民”作为推动历史进步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地成为了艺术的主角;“喜闻乐见”版块则异彩纷呈——通过《讲话》发表以来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动漫等大众美术的代表作品,展示了美术家积极响应《讲话》精神,贴近群众,表现生活,吸收民族民间美术精华,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创作面貌;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荷境》 《炎炎的夏天》 《色草》 ,色彩绚丽,那亦是时代的风景—— “百花齐放”着重反映了中国美术家坚持继承与创新、吸收与融合而进行的新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造,特别是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创作中艺术观念、语言手法、材料媒介、样式风格上出现的显著变化,体现出“双百”方针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绽放出的绚丽光彩。徜徉展厅各个空间,从延安走来的中国美术历程历历在目,几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散发出激越的热情,许多名家名作展现出艺术经典的光辉,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美术在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道路上兴旺发展。这一历史性、艺术性、学术性、趣味性兼得的展览,引得出席5月21日展览开幕式的蔡武、李洪峰、王文章、左中一、冯远等与老一辈艺术家王琦、侯一民、靳尚谊等表示,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极大地转变了中国美术创作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方向,开启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篇章。70年来,几代中国美术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扎根生活土壤,遵循艺术规律,创作出了一大批讴歌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新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振兴中华文化的精品力作,不仅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和艺术文化修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红五星、煤油灯和“不收门票”

  前台区没有展览,却也吸引了众多观众——大家在这里购买八角帽红五星纪念U盘、纪念煤油灯、各种版本的《讲话》原本以及《讲话》各周年纪念邮票藏品等展览纪念品,让自己“回到延安” 。据馆方介绍,与展览同时还将进行一系列延伸性的活动:中国美术馆发送了7万张展览参观券,邀请文艺工作者参观展览,印制了4万张明信片在北京600多个网点投放,还援请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来京担任讲解,培训了数十名志愿者为观众导览,与国家大剧院合作举办弘扬“延安精神”的公益音乐会,并开展策展人学术讲座活动。“在《讲话》精神引导和激励下的中国美术创作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崭新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再次回顾和研究70年中国美术之路,能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讲话》精神的永恒价值和中国新美术的文化价值,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和自信。 ”范迪安表示。

  1949年,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而展览中亦收集了代表的合影与在帅府园北平艺专举办的艺术展览会的海报,海报上书“欢迎参观,不收门票” ——这正如今日的美术界一模一样的——都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之下,穿越回今天,我们仿佛未曾离开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