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追风者》何以带我们热血追风?
栏目:品味
作者:李志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追风者》剧照

  近期,电视剧《追风者》开播即爆——据统计,电视端,央视实时收视指标峰值突破2.66%;网络端,是爱奇艺2024年首部热度破万且是多年来唯一一部破万的年代剧。那么,《追风者》何以实现台网双爆、强势领跑?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该剧将复杂的社会历史化作精彩的人生历程,以密集的悬念反转汇成高能的视听效应,由醒目的张力结构升腾宏大的峥嵘气象。

  将复杂的社会历史化作精彩的人生历程

  在文艺作品中,无论多大的历史、多大的题材,都可以将宏大叙事落实到个体书写,即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可作人生化的处理,将整个大的历史在个体的人生历程与精神成长中呈现,透过个体成长昭示历史走向。《追风者》即是以演绎主人公魏若来的个体生命史为入口,让观众叩访了上世纪30年代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历史教科书上短短的一行话、几个字,在剧中化作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且,历史教科书中未曾详尽铺陈却动人心魄的历史细节,在剧中亦得到具象化展现。

  该剧由出身寒门、怀揣金融报国梦的时代亲历者魏若来带入,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以魏若来整个生命的起承转合——从一个国民党中央银行的普通职员,到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杰出的红色金融家,来昭示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收购通商和兴夏两大银行、拿回关税保管权,到钨砂交易、淞沪抗战,再到假币案、库券案,该剧没有说教,只是将魏若来亲历的这一系列事件按照逻辑因果关系一个个绑系起来,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且导向某种结局的事件序列,从而使观众投入一种趋向、产生一种追索性注意,并于其间聚焦本质、揭示真理。在《追风者》中,就是通过让立志报国的魏若来亲睹一个又一个重大陷阱、亲尝一重又一重底层苦涩,来认清真相,从而在理想破碎、信仰坍塌之时,去珍惜黑暗中那一丝光亮。

  从“我进央行了”到“我以身在这座山中为耻”,假币案和库券案是魏若来人生的两个转折点,让原本把“报效国家”四个字流淌在血液中的他,内心的失望累积到了顶点。假币制造厂的存在,是要为国民党政府高层个人敛财,这个“上面”已经默许。所以,假币案的结果就是找两个“替罪羊”顶包,然后到此为止。魏若来面对这样的结果,满心悲愤却又无能为力,对国民党政府的信仰开始出现裂纹。其后,以发展实业、振兴上海为由所引发的库券爆雷,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以“大姐”为代表的官僚权贵带暗鬼吃完银行吃散户,因相信国民党政府而纷纷掏出家底购买库券的百姓们到头来钱财被榨干、生命被碾压,阿文自央行大楼一跃而下、周姨因悲痛过度精神分裂……身边这一张张曾经充满希望又最终走向绝望的面孔,让魏若来彻底觉醒,他一直以来追随和信仰的是一个已经从根上就烂透了的腐朽政府。魏若来的生命历程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不破不立,没有崩塌就不会有重塑,正如剧中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徐诺所言,“人民最终会对南京失望,那个时候他们会有更好的选择”。

  将密集的悬念反转汇成高能的视听效应

  《追风者》几乎保持着一集解锁一个小高潮的节奏,每一集都有新问题的提出或老问题的解决,一环套一环,观众每看一集都要在心理上攀援一番,经受一次很强的心理体验。并且,剧情设计在做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同时,又时刻在为后续情节铺垫伏笔。值得一提的是,各种令人始料未及的反转轮番上演。一个接一个的死局,令观众神经紧绷、高度紧张。主人公置身死局似乎无人能救、无路可逃时,巨大的悬念总会在精妙的反转之中豁然被揭开,并且一个死局破解的同时,另一个死局又渐行渐近。如此不断地“留扣子-设悬念-神反转”,几收几放、几开几合,由此汇集成该剧高能的视听效应。

  剧中,魏若来依照徐诺嘱托,将哥哥(中共党员魏若川)留下的存放金条的钥匙、存单和印章交给自称也是中共党员的叛徒李晟达,以便徐诺从李晟达手中夺回金条并锄奸。魏若来帮助共产党已成既定事实,林樵松前来抓捕他时观众的心已悬到嗓子眼。然而,一切绝境死局的破解、一切精神能量的爆炸,总产生在对常规思维的逆转与伸拓之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林樵松,魏若来用“一个电话+一封信”完美地洗白了自己。原来敏锐的魏若来早已发现叛徒破绽,转手就打电话到警察局举报了李晟达私卖禁书并“通共”;再赶紧匿名写了封“自首”信,用电力公司的信封(会令人以为是交电费的公函而不去注意它)寄到了侦缉队,恳请他们保护金条、抓住共产党、还他清白。待侦缉队在其辩解下去查阅那封信时,一切为时已晚。

  其后,当魏若来因曝光库券案黑幕而激怒南京国民党政府高层,在上海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转又破解了这一死局。魏若来的老乡——斧头帮帮主良叔是个老江湖,他说把魏若来交给侦缉队可换500大洋,但国民党玩得太狠了,他要通过魏若来和共产党结善缘,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魏若来才得以顺理成章地拿着良叔给的一笔钱离开上海。这一反转,也让观众由良叔的态度,看清了国民党正不可救药地走向穷途末路,而共产党则积厚流光,一步步成为人心所向。

  由醒目的张力结构升腾宏大的峥嵘气象

  《追风者》除有效营造高能的视听效应,还成功氤氲了令观众感奋与震动的峥嵘气象。而这股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的挥洒释放,得益于该剧建构了能紧紧揪住观众心灵与情感的强大的张力结构。因为电视剧仅仅演绎人物的单向动机与行为,难以形成大气象,要彰显大格局、大视野,要突显大担当、大情怀,张力结构所内蕴的相反方向的撑持与制衡是不可或缺的。

  该剧设计了明暗双线,金融为表、谍战为里,不见硝烟的金融线展呈了紧张的股市商战,硝烟滚滚的谍战线则展呈了激烈的武装斗争。国民党搞金融改革是为了给战争输血,所以金融商战正是为了给武装斗争筹措更多军费。因此,双线推进的同时又彼此产生了交集与缠绕。如此张力结构的铺陈,一方面为该剧升腾宏大气象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更使该剧的类型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到融合,向人们已习惯的审美感知系统发起了挑战。正如该剧编剧翁良平所言,之前写革命史的电视剧大多写的是“枪杆子”的故事,对于“钱袋子”即钱粮等后勤支撑少有触及。而《追风者》则别具匠心地达成了“枪杆子”与“钱袋子”的珠联璧合。

  与此同时,剧中对上海的华界与租界,无论在背景渲染抑或故事讲述上,均张力感十足。魏若来租住的七宝街弄堂虽破旧逼仄、邻里生活窘迫,却满溢着人间温情与烟火味道;倒是租界,看上去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内里却藏污纳垢、危机四伏。魏若来每天手持央行职员的身份证明穿梭于两个世界,亲眼见证了租界对华界的无情吞噬。那个假币案与库券案的幕后操纵者“大姐”,在整部剧中仅以夜里窗上的一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剪影”形象出场了一次,这喻示着“大姐”及其爪牙就是一群在暗处干着见不得光买卖的暗鬼。“吃完了银行接下来该吃散户了吧”,庙堂上轻飘飘的一句话,却是底层百姓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一边在敲骨吸髓、中饱私囊;一边在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一边赚得盘满钵满,在肆意狂笑;一边被割了韭菜,在蚀骨哀嚎。

  魏若来曾说,金融是一个工具,放在坏人手里是杀人的刀,放在好人手里是耕田的犁。该剧的上海段与江西段正为此形构了鲜明对比。国民党也曾认为民心可用,可当百姓拿出钱财来支持政府时却悲惨到因金融丧命,而在江西苏区最不缺的正是共产党对人民的信用。于此,该剧深刻昭示了国民党领导下的金融是为官僚资本服务,而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所以,错不在金融,而在人心向谁;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作者系江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