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社会的崇廉尚廉之清风
作者:周琼  来源:中国艺术报

  10集廉政广播剧《清气满钱塘》以系列广播短剧多角色演绎的方式,呈现了村委会主任王丰华、副乡长钟伟良、纪检工作者余延安、基层法官陈辽敏、基层何局长等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正能量故事,也展现了公安局民警老张、街道办张副主任等为满足个人私欲、放弃理想、背叛信念,没有守牢原则和底线,走上贪腐不归路的反面典型故事。全剧叙事逻辑严谨,人物角色丰满,情感细腻充沛,声音演绎传神到位,内涵深刻引人思考,充分发挥媒介化时代“声音传播”的优势,是一出用现实映照历史,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的精品剧目,恰似新媒体时代的一股清流。

  这10集广播剧,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演绎方式丰富且多样,有的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有的以主角回忆的方式;有的以当事人独白为主,有的以亲属转述为主。使听众了解剧中情境和人物的活动,诱发联想,从而达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广播剧经过编剧创作、导演诠释、演员加工、听众想象的四次“成像”历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听众其实也参与了广播剧角色的塑造。广播剧通常会用音响来营造环境氛围,如剧中有运用敲门声、脚步声等环境音,带给听众更加真实的环境,以达到身处同一场景的感受。此外,广播剧也会用音乐来渲染剧中人物角色的情绪。音乐是推动情节发展、展露角色心理的重要推手,引发听众的共情,如剧中用音乐来做转场音效和结尾配乐,效果都很不错。作为伴随式媒介,广播剧解放了听众的双手和双眼,这为听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从视觉刺激到耳朵经济崛起,广播剧是绝佳的载体。

  该剧的创作除了呼应听众的收听心理和时代风气之外,其人物特色、情节结构也符合广播剧编剧的规律。鲜明的人物正邪对抗营造紧张的剧情冲突,人物的挣扎和蜕变在角色内心冲突以及与他人的冲突中,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理的多面性,从而在塑造人物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技术价值和构想空间。廉政题材广播剧的魅力来自于冲突的多种层次和多元呈现,一正与一邪,现实与欲望,亲情与法理,都会在剧中有强烈的对抗,将情感置于复杂的利益纠葛中方能彰显其价值。而廉政题材广播剧其实是反映社会矛盾和时代脉搏的重要载体,其中的核心冲突和正反典型正是对时代人心的折射,成为观察时代风云的一扇窗,聆听时代心声的一双耳。

  这10集系列廉政广播剧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实际场景,从官员的成长背景与家庭角度解读贪腐动机,也展现出贪腐给主人公带来的痛苦和悔悟,因此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创作者在人性深度和艺术高度上,深层次探究了人物角色的深层动因,以此体现警示价值,积极回应党风廉政建设的时代命题。剧中故事均取材于基层的政务实践和生活小事,聚焦基层干群关系,展现基层作风,指向性明确,针对性强,推广模式也符合公众的审美情趣。该剧也是一堂堂在网络空间中流动的廉政教育微党课,似一阵清新的风在社会萦绕。

  廉政主题广播剧的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一定难度,在题材选择上,要突破同质化难免要深挖现实素材;当小人物在作品中被演绎,要突破艺术独创性,也有一定的难度。囿于广播规范和审美范式,也容易出现主题直白化、人物单一化、观点宣教化等瓶颈。媒介化时代,文艺创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甚于以往,只要是好作品通过社交媒体的网络化传播,可以收获受众的认可和好评,但同样的,假如只是执着于形式,抽去思想的内涵,只剩下娱乐的元素,也终会被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所“翻篇”和“滑屏”。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影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