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突出、评论在场、重视潜在风险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3中国电影回顾研讨会暨2023十部优秀国产电影简评发布会”在京举行

成绩突出、评论在场、重视潜在风险

  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基金承办的“2023中国电影回顾研讨会暨2023十大优秀国产影片简评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主持。本次研讨会旨在回顾2023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其取得的相关成绩或特点进行总结,研究其内在的创作与市场规律,并指出不足之处。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介绍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各位理事对2023年中国电影的集体评估情况,并宣读了十位著名影评人对十部国产电影——《长安三万里》《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宇宙探索编辑部》《满江红》《八角笼中》《河边的错误》《无名》《我本是高山》《涉过愤怒的海》的简评。

  电影评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就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状态来看,电影评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提供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电影评论,为中国电影提供一个更高自由度、更能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宽松创作环境,是电影评论者的责任,2023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要进行了推动电影评论工作前置与建设电影及电影业评价体系两项工作。前者是针对电影创作的前期工作,如在剧本论证会等创作流程上提供评论的指挥与力量,推动电影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后者是针对电影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而提出的双向评价体系,在电影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集体认知下凸显出其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意义上的作用。2023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数量庞大、题材多样、类型多元的中国电影满足了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为中国电影的恢复性增长不断地增加动力和活力。同时,在电影实现恢复以及增长后中国电影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繁荣发展,应该发挥电影评论的积极力量。

  2023年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特征

  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对2023年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总结出四个特征:第一是强劲复苏,即2023年中国电影在票房规模和观众群体上都分别达到了历史最好年(2019年)的85%和76%,而且在全球285亿美元总票房中,中国电影占比28%,全球票房排名前30位的电影榜上,中国电影占7部,这表明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二是结构优化,即当前中国电影不再单纯地依赖几部所谓的重工业电影或者高技术电影支撑市场,而是靠一个相对均衡的电影产品来构建市场,这也意味着观众观影的可选性更多。第三是关注现实,即当前现实题材电影电影制作质量、现实强度和现代电影感方面都获得较大提升,获得观众的青睐。第四是创新领衔,即在经历过去几年模式化创作后迎来一个创新爆发期,开始自觉地从现实或历史中寻找创新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2023年中国电影全国电影总产量971部、总票房549.15亿元的整体态势表示满意。他认为中国电影当前有三重新的动向值得关注:其一是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源泉的开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长安三万里》《满江红》等影片的出现;其二是一批中小成本电影、现实题材电影取得了艺术与市场上的双成功,突破了以往大片垄断的格局,如《我本是高山》《八角笼中》等把更多的镜头以及目光投向老百姓,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其三是电影创作的年轻化,体现出年轻导演新的拍摄方式、创作观念和艺术思维,如《永安镇故事集》《河边的错误》《年会不能停!》等影片,这也对今后类似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赵卫防补充道,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体现在电影内在的文化价值层面,更在外部形式上具有民族辨识度,后者是更具突破的发展特征。2023年中国电影原创性提升,如《满江红》《孤注一掷》《学爸》《我爱你!》等影片的出现,涉及主创人员在电影中体现出的更具当代性和现实感的创作精神,也更好地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观。在艺术性上,现实题材创作回归本体,出现了大批现实题材电影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现实向”“现实主义”是专家们反复提到的关键词。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认为,“现实向”电影,像《消失的她》《孤掷一注》等影片能满足观众心理需求,也大大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张卫认为,以类型化的叙事框架展示现实主义的锐利锋芒,如《三大队》《八角笼中》《学爸》《热搜》等一批反映现实问题的影片采用了类型化的叙事,替代性地解决了矛盾冲突,满足着观众的观影期待,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则关注2023国产电影的类型与观众问题。他认为,自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至今已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具有通过满足人们的现实关切与情感需求来实现其市场成功的能力,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市场化环境下如何理解电影和现实的关系,如何理解现实主义有所帮助。不同的类型电影实际上都有意建构一个虚构的世界,但其在商业上成功的核心是以某一部分触动广大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间的情感体验,以现实主义精神的部分来折射现实,如《深海》《八角笼中》《我本是高山》等。因此,如何在调动观众共情的过程中完成对现实的表现和积极引导,需要更巧妙地使用类型电影,这也是2023年中国电影提供的一个重要经验。

  陈旭光还谈道,作为补充,“超越向”电影,即满足“想象力消费”的电影,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现实或历史的单纯模仿,而是更追求想象力的发挥。而游戏电影,体现为创作者的游戏思维与游戏美学,能够引发大量青少年观众的共鸣。

  青年观影群体规模略降,带来一丝隐忧

  饶曙光指出,从市场层面回顾2023年的中国电影还有一丝隐忧,即观影人次还不够多。这意味着电影需要在内容等方面继续努力,要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进入电影院。同时,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媒体的挑战,电影如何在这种资源分裂中获得发展也是需要深入考虑的方面。尹鸿补充道,市场乍暖还寒,应保持谨慎乐观。中国电影并未完全恢复市场最好时期,依赖中等规模电影推动增长的风险较大,社会舆论与文化环境对电影的不确定性影响也在增加,而14岁至20岁的观影主力群体在萎缩,这些都对2024年中国电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认为,在供给侧方面,国产电影成为绝对主力,根本原因是国产影片在高质量发展驱动下,以贴近时代的表达,扎实的表演和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开辟和弘扬,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而在消费侧方面,电影市场继续下沉,亲子观影和合家欢观影以及25岁以上的女性带来的市场增量的问题值得关注。此外,皇甫宜川还特别指出动画电影对市场增长和观众培养的积极作用。《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表示,中国动画电影在对传统故事的现代性重构、对中国故事的创新叙述、对中国造型风格的继承以及对中国超级英雄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突破。由此他提出三个努力方向,一是继续优化内容构成,二是培养能够消费电影的观众,三是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有效的管理模式创新和政策支持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不止是数量提升,还应是生产结构、票房结构、观众结构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专业评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时,能够起到引导和纾解的作用。同时,刘琼提出政府推进的各项扶持计划有效地帮助青年电影创作者成长,他们与青年观众在年龄、情感、经历、审美等方面的同构也推动了其在市场上被迅速接受。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表示, 2023年政府部门在电影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有力推动了电影发展,提振了电影人信心,使中国电影迅速从疫情防控时期的低迷状态中恢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表示,政策性的支持促进了电影复苏,尤其是去年5月1日至去年10月31日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人民网文体采访部主任黄维认为,电影主管部门和全行业都在推动打造“周末档”,激发观众在周末假期走进电影院的热情,有效拉动了电影市场的消费。这些方面都有效推动电影人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好电影,用中国式电影来推动电影和观众的双向奔赴。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任晶晶建议,观众的观影偏好与选择思路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追求新鲜感的观影心理,这种新鲜感来自于故事和类型的创新、文化共鸣带来的本土优势以及情绪分享的代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