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高粱家族》
展现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红高粱”精神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红高粱家族》剧照 屠景清 摄

  “小说《红高粱家族》曾被改编为舞剧、京剧、评剧、豫剧、晋剧等多种舞台剧类型在国内外演出,但受舞台演出时长所限,改编的内容多以《红高粱》和《高粱酒》为主,对《红高粱家族》里的其他3篇小说的内容很少涉及。在江苏大剧院和牟森导演等共同努力下,话剧《红高粱家族》首次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完整呈现。”12月2日至3日,根据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红高粱家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演出结束后,由《文艺报》社和江苏大剧院共同主办的话剧《红高粱家族》专家研讨会随即举行,莫言出席研讨会时如是说。

  1986年,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引起巨大反响。随后,他又创作发表了系列中篇小说《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这五部分共同组成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30多年来,这片火红的“高粱地”早已蔓延出文学的地界,以不同艺术形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红高粱家族》改编为话剧演出,目前还是首次。“这次在北京的演出,相较于去年在江苏的首演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整体更为流畅、衔接紧密,感谢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的付出与努力。”莫言表示。

  研讨会上,相关单位负责人邱华栋、邓凯、叶飚荣,作家、评论家刘震云、格非、李洱、欧阳逸冰、陈晓明、张清华、贺绍俊、刘琼、宋宝珍,以及该剧导演牟森、制作人李东、出品人廖屹等出席,大家围绕话剧《红高粱家族》的改编情况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剧主创团队在精准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上,用充满意象性和象征意味的戏剧语言,较好地传递出了无所畏惧、勇敢抗争的“红高粱”精神,实现了小说戏剧化改编的有益探索。研讨会由《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主持。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红高粱家族》本次在京演出版本是在原有基础上精心打磨、优化升级而来,整台话剧更显饱满。“话剧《红高粱家族》已经演出了41场,从第一场到现在,主创团队不断吸收现场观众的直接反馈,经历数轮打磨和调整,如今呈现在舞台上的样貌与首演时已有了较大改变。也许两个小时的时间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看不完一部长篇小说,但可以让他们在剧场看到形象立体的整个故事被完整演绎,深切感受文学和艺术的魅力。”牟森如此阐释。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表示,小说《红高粱家族》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部名作,通过这部作品,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红高粱”也成为高密的文化关键词。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精品,江苏大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掘文学经典优秀精神内核,将原著经典桥段呈现于话剧舞台上,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民史诗,较好演绎了原著中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红高粱”精神。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也给舞台带来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激活了演出市场。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表示,话剧《红高粱家族》晋京演出,不仅让文学读者与戏剧观众感受到莫言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更带领大家领略了原著中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红高粱”精神。“该剧凝结了众多优秀文艺工作者的点滴心血,反映了作家莫言长篇小说的气质品格,多维度、多方位刻画了中国大地上顶天立地、不屈奋斗的人民群像,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邓凯说。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震云认为,与话剧《一句顶一万句》有点像,话剧《红高粱家族》的舞台装置非常简易,但内容又非常丰富。二者的区别在于:话剧《红高粱家族》的故事,包括人物进展的速度相当快,而话剧《一句顶一万句》相对比较平缓。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认为,这部剧的框架好,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情节展示完整,叙事节奏也非常紧凑。特别是创造性地将小说原作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重新分割、镶嵌和拼接,还能够让叙事保持基本流畅,很见导演功力。

  在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看来,话剧《红高粱家族》的改编忠实原著,尤其抓住了莫言小说中之所以被人们记忆、被人们欣赏、被人们不断去挖掘的关键,即用戏剧思维去体现小说打破常规之处,且把叙述性与戏剧性结合得非常巧妙。《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话剧将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五个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提炼,围绕着“我”的家族故事,一方面把人和土地、人和欲望的关系,另一方面把人和动物、人和他人的关系等,用时间的叙事形式层层串联起来,非常成功。

  话剧《红高粱家族》大幕拉开,“我爷爷”余占鳌四肢扒地,和兄弟们用脊背顶起棺材……随后一口鲜血喷涌出来,血雾红成“高粱”。“剧一开始,抬出了棺材,这太有力量了!”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认为,话剧《红高粱家族》的“起笔”就非常高,这种力量感正契合了1986年小说《红高粱》刊发时“女排精神”“男儿当自强”等盛行的独特时代背景。

  “莫言小说的丰富性其实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戏剧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充分呈现,这对于话剧主创来说太难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认为,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有高度的、有探索价值和实验价值的,同时又是忠于原著,体现了很高文学精神和戏剧精神,或者说把文学这个核心和戏剧精神融为一体的剧作。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这部话剧成功的很大功劳在于主创团队对小说原作的理解非常透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成功阐释。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坦言,话剧《红高粱家族》把莫言小说的故事性抽出来了,但如何把莫言小说的修辞变成舞台的修辞,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红高粱家族》的话剧改编是成功的,土地、高粱、人、命运、史诗在这部剧中有机融为一体。”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无论是莫言的小说原作,还是牟森改编的这部话剧,都是从生命本体意义出发,把“高密东北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表现了野性的生命力量的顽强和坚韧。

  江苏省文投集团总经理叶飚荣表示,江苏省文投集团和江苏大剧院今后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文学作品搬上舞台,这是国有文化企业的职责和责任,“艺术都有文学的基因,我们将更好地尽到文化企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