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音介质阐述全球化时代关于中国的故事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梁江歌 文浩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举行——

以声音介质阐述全球化时代关于中国的故事

  中国音乐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音乐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中外学者筚路蓝缕、考镜源流,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日前,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爱尔兰国立库克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来自中国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外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众多教授与业内专家与会。在五场研讨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促进中国音乐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建设水平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开展学术讨论,共同探究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研讨会上,国际著名中国音乐研究学者、爱尔兰国立库克大学教授施祥生,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林萃青,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长江分别发表题为《中国音乐研究的新方向:多学科、“中间性”和参与度》《编写诗乐大音乐史的理想与实际困难:我的个人体会》和《超越中国音乐的思考》三场主旨演讲。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音乐研究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分享最新的学术理念,同时对于面临的学术问题与困惑,积极探索寻求可行的实际方案。如林萃青谈道,诗乐是《宋史》编撰人创制使用的一个中国音乐史术语,指的是吟诵或歌唱305首《诗经》歌词的、有或没有伴奏的音乐作品和演出。“诗乐从先秦时代断断续续流传至今,诗乐演出和功能牵涉中国历史文化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林萃青看来,编写诗乐历史的学术和社会文化意义是明显的,但从其个人编写诗乐大音乐史的体会出发,认为如何全面突出中国诗乐的世界性人文意义,提供支撑该乐种传统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仍存有诸多困惑,希望借此研讨会抛砖引玉。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辉,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吕梅丝,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主任刘长江和厦门大学教授王珉进行的题为“重审作为全球学科的中国音乐研究”的圆桌对话,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4位目前分别任职于内地和香港4所不同高校的民族音乐学家,均于上世纪末留学美国并在美国获得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他们作为同代人,通过个人求学、任教和研究等不同视角,分享了各自对中国音乐研究的看法和体会。如王珉从音乐文化多视角探讨福建南音在我国是如何发展成为优秀乐种的。他分析南音的起源和音乐结构,认为自唐代一千多年来,南音的音乐特征依然保存完好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

  同时,韩国中央大学教授全仁平对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韩国音乐节奏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台湾大学教授谢筱梅阐述了当代台湾歌仔戏音乐的发展方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刘嘉麟聚焦《风入松》,从多重分析视野发表了对昆曲的看法;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吴犇分析了琵琶音乐的全球化趋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从东西方冲突与音乐及其社会语境中审视中国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吉萨·珍妮琴则分享了她在中国城市生活时音乐研究中的疑惑。这些课题各具价值,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中国有着悠久而璀璨的音乐文化,众多中国本土学者对传统民族音乐自觉研究、传承,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研讨会上,扬州大学副教授刘硕分享了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家及其交流情况;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姜霞对硗碛藏族多声部音乐进行分析,探究了该族群文化中所展现的社会观、宇宙观以及音乐观;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琛对西南各省少数民族管乐器共鸣器制作技艺进行田野考察后,认为这些共鸣器对乐器的音色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博士高弋力对近十年(2013-2023年)藏族乐舞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展示了藏族乐舞海外研究的变革和发展状况;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冯国蕊通过滇中罗婺故地鼓吹乐班的流变叙事,探讨了鼓吹乐班的历时性流变与共时性特征;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王芳对西南地区布依族八音坐唱中的性别开展分层研究,通过剖析其男女权力关系特征,认为有助于探索布依族传统音乐实践与性别分层之间的关联性;云南文山学院副教授李妍以云南文山、西双版纳地区的楔子鼓及其鼓乐为研究对象,将楔子鼓涉及的各类民俗活动进行勾联、整合,探寻楔子鼓乐文化意涵。

  此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钱慧对近40年来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观念、趋势等作出阶段性总结及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怡淼研究器乐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认为其作为电影配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营造电影氛围空间、纵控电影叙事节奏和辅助塑造人物形象与刻画人物性格三种方式;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李二永以我国的俄罗斯族音乐为例,认为俄罗斯族的身份建构及其音乐文化建构主要基于政府的支持,进而多维度、多视角形塑了俄罗斯族在政治、区域、身份和宗教等方面的认同;武汉音乐学院博士周汨则以日本古代汉文乐书的集大成之作、江户时期安倍季尚所撰《乐家录》为例,对日本古代汉文乐书撰写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对中日古代音乐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赵宴会表示,本次研讨会所涉猎的领域甚广,围绕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的、与中国音乐相关的全球化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享、互动与沟通。通过深入研讨,加强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和方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音乐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喻辉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通过对中国音乐的多方位研讨,传达着当代中国文化精神,传播着大家对中国音乐的关切,以声音介质的方式阐述了全球化时代关于中国的故事。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岳嵩表示,南京师范大学的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音乐学院也一直致力于此目标,为构建一流大学作出属于音乐学院的贡献。承办此次会议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国际间的交流,赓续中华文脉,将中华音乐文化传播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