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推出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
跟随文物小神兽踏上故宫探宝之旅
栏目:艺林
作者:竹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紫禁城,在北京;六百年,度光阴。岁月流转不曾变,奇珍异宝数不清。”舞台上,排排蹲坐的小宫猫娇憨富态,摇头晃脑地唱着稚嫩轻快的儿歌,简约写意而又色彩浓艳的布景将故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及陈设浓缩集聚在一起,瞬间将观众的目光牵进这座闻名世界的古老神秘的宫殿。近年来“故宫热”持续升温,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令人耳目一新。

  历经明清两朝及近现代至今的六百年风云变幻,故宫的魅力与日俱增。全世界最大的木质结构宫殿群,拥有的一百多万件稀世珍宝,还有曾发生在红墙琉璃瓦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演绎出来的传说……音乐儿童剧《甪端》首先在选题立意上树起了大目标,酝酿着大气象。从受到普遍喜爱的甪端造型香熏入手,为精工巧制的小甪端注入生命,和小主人公高小端结伴开启他们的故宫深度游。随着他们游逛的足迹,剧情依次推进和展开,《梅鹊图》、金瓯永固杯、《平复帖》以及屋脊上的神兽都以个性化的全新拟人形象登场,通过角色间幽默的台词、动情的歌唱和不无夸张的动作,娓娓道来每一件文物的属性特征乃至制作工艺,实际上是一堂老少皆宜的文博课。

  《甪端》也是今天的孩子们走进故宫,走进历史,走进中华数千载文明的启蒙向导。高小端从一开始沉迷于平板电脑上的碎片化信息,充斥弥漫于网络空间的毫无真凭实据的传言,没有一丁点耐心听在故宫兢兢业业研究修复一辈子文物的爷爷谈故宫,到自己真正站在故宫的殿宇下,为那恢弘的建筑设计和满目琳琅所震撼,更认识到爷爷这样既平凡又伟大的“典守者”为守护承袭故宫的物质精神宝藏付出的毕生心血。难能可贵的是,《甪端》在普及故宫令世人艳羡的辉煌时,没有忘记指出在国家贫弱、风雨飘摇的时期,故宫同样面临危机四伏的命运。从爷爷悲愤沉重的讲述中,日军侵华的战争阴云步步紧逼下,宫中文物经历的空前绝后的大南迁在舞台后方实景再现,而最终无一丢失损坏的结果堪称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用生命来捍卫延续中华文脉的决心和立场,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剧中爷孙俩敞开心扉谈起故宫的点点滴滴时,即将退休的爷爷对工作岗位恋恋不舍,但这位坚守大半辈子的资深老专家坦诚地道出年轻时也曾经有过动摇和迷茫,这样的角色心声表露效果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和理解,超越了刻板生硬的说教。故宫的工作人员默默无闻地奉献,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百多万件文物,直到自己也成为一个远去的、不留名的背影……大国的工匠精神,得到了最贴切的诠释。《甪端》将故宫的昨天与今天紧密交织,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特别是宫中的人与物乃至一草一木那种独特的情感与灵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台下的观众跟随各个人物角色在过往与当下之间自由穿梭,自觉将个体与宽广壮阔的历史长河、人文景观相勾连,从而奠定文化强国的眼界与胸襟气度。

  就儿童剧和音乐剧双重剧种属性定位来看,《甪端》在形式和手法上的选择裁剪也是很出色的。说唱切换自如恰当,作为音乐剧,其歌唱的每一部分都有契合的曲调和歌词,甜美清澈的童谣、跃动蓬勃的说唱和舒缓悠扬的旋律令人沉浸入戏。不同人物性格和谈吐举动也差别鲜明,如高小端的活泼机灵、见多识广实则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的普遍性,而他在尚缺乏辨识甄别网上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的能力时,沉溺于其中以获得简单快捷的满足感,又直指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回避的少年儿童网络素养和健康媒介等相关问题。该剧从整体到细节都设计制作精良,符合当下孩子们的心智和审美水平。

  《甪端》体现了戏剧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在思想、表现形式与意境格调上,都可为今后的类似艺术实践起到示范参照作用。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弘扬,需要由优质的文化艺术产品来作为载体和介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缜密的思索品鉴,才能与故宫这样的文化瑰宝的厚重底蕴和不朽生机相匹配。《甪端》在层出不穷的故宫主题“爆款”文艺作品中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