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宝强(电影《八角笼中》编剧、导演)

将生活的真实性与创作者自身的创造性相结合

  我没上过专业的电影院校,所以创作依据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中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我创作上的老师,耗费6年时间拍摄完成的《八角笼中》,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我始终觉得,将生活的真实性与创作者自身的创造性相结合,是创作优秀作品的一种好方法。我不希望被题材所局限,也不想总是重复自己,而是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探寻最适合一部作品的类型、风格与方法。我坚信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在于用心,只有让观众感受到真诚的力量,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刘晓世(电影《长空之王》编剧、导演)

探寻那些源于生命交流的深刻体验

  生活经历决定了创作的内容和结果。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了7年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却跟电影没有直接关联,所以22年后才完成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电影。尽管我心中拍电影的那团火一直没有熄灭,但几次尝试启动电影项目最终都失败了。后来一位朋友的经历,让我猛然产生创作灵感,仅用14天就写出了《长空之王》的初稿剧本,之后影片也顺利拍摄完成。那些源于生命交流的深刻体验,其实远高于刻意的观察和强行的自我感动,因此摒弃一切浮华虚无的创作手段、聚焦电影本体和情感本身,应当是电影创作最重要的因素。

  诚实的态度是创作的必要前提。无论赞美的艺术还是批判的艺术,都需要以真诚为前提。电影工作者要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找到能够感动自己也能够打动观众的题材,不要哗众取宠、一定远离媚俗,努力保持以真诚的态度展开创作。

 

  ★崔睿(电影《消失的她》导演)

话题性、商业性与艺术性缺一不可

  电影首先要具有话题性。我们希望《消失的她》能通过一个极具戏剧性甚至有些极端的故事,传达出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包括重新审视情感关系、包括远离赌博、包括人生选择等等,能够在让观众收获感动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反思。

  电影同时要具有商业价值。我们在《消失的她》中通过各种商业化的电影手段,为观众营造精彩紧张且具有冲击力的视听盛宴,因为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影,是作品更好展现主题和传达价值观的前提。

  电影更要具有艺术价值。我们试图在《消失的她》中架构一种独特的美学体系,突破悬疑片固有的创作窠臼,与观众展开艺术与美学上的双向奔赴。

 

  ★邵艺辉(电影《爱情神话》编剧、导演)

以光影艺术探究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

  电影应当是具有多方面审美体验的表达工具,创作者一定有话要说,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电影不仅是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世俗神话,也是探究人类复杂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兼具话题性和商业价值的现实题材电影,是如今电影创作领域的一个热点,因为当下有很多人们关注的议题和话题,能够与兼具叙事美感和艺术质感的光影艺术完美结合,共同促成一部能够引发观众广泛共鸣影片的诞生。

 

  ★苏亮(电影《学爸》编剧、导演)

对生活、对时代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优秀的作品必须从创作者的生活中来、从创作者的情感中来。近几年来,我发现身边有很多身心疲惫的家长和孩子,同理心和共情力让我希望能通过一部作品,给他们一些理解、一些安慰、一些鼓励,替他们说出心里的话。

  通过大量的采风和采访,我逐渐理解了那些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决心,这也促成了电影《学爸》的最终诞生。生活永远继续,创作就不会枯竭。只要创作者对生活、对时代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能够关注普通人生活里的渴望和缺失,那么创作就永远会是新鲜和丰富的。

 

  ★申奥(电影《孤注一掷》编剧、导演)

关注人,聚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从《受益人》到《孤注一掷》,我始终关注的是人,更关注的是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状态,聚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一话题。《孤注一掷》的剧本写了一年多,我们采访了大量公安民警、反诈警察和诈骗受害者,逐渐发现仅通过一组人物来表现整个诈骗产业链是完全不够的,于是决定采用群像的方式,把戏剧冲突的戏份平均分配给三四组人物,让人物彼此发生化学反应。

  尽管《孤注一掷》中几乎所有的人物和桥段都取材自真实事件,但我和其他主创曾以为遭受网络诈骗的人只是极少数,也并没有意识到《孤注一掷》能成为一部具有广泛受众和社会影响的作品。影片上映后,取得意料之外的票房成绩与话题讨论热度,这让我愈发意识到电影创作者肩负的责任。

 

  ★刘循子墨(电影《扬名立万》编剧、导演)

满足观众对温暖人性的渴望

  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倾听角色很重要,在创作中要不断与人物对话,影片创作的方向应该由片中的人物告诉创作者,而不是由创作者自己决定,《扬名立万》就是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创作出来的。

  我们也许没办法通过一部电影去改变一个人,但也许能够以艺术之美触动观众的心弦、满足他们对温暖人性的渴望。电影具有感染人的力量,能够让创作者和观众同时敞开心扉,获得心灵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共鸣。这,也许就是电影艺术的美好之所在。

 

  ★张吃鱼(电影《独行月球》编剧、导演)

推动中国喜剧电影的“跨界”与“创新”

  喜剧电影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中国喜剧电影拥有广泛的受众、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化的创作手法。“跨界”与“创新”,能够为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喜剧+动作”“喜剧+悬疑”“喜剧+科幻”,都产生过很多优秀作品。

  《独行月球》就大胆地将喜剧元素与科幻元素相结合,探索了“喜剧+科幻”的创作模式。科幻和喜剧确实有先天难以调和之处——科幻是冷色调的、陌生的;喜剧是暖色调的、接地气的,但只要艺术化地处理好,两者依然可以相辅相成并产生化学反应。我们的创作目标,就是将《独行月球》打造成一部有笑有泪、充满浪漫气质的作品。

 

  ★戴墨(电影《误杀2》导演)

满足互联网时代主流观众的审美期待

  内容是电影的根本,好的内容应该是通过扎根现实、贴近生活创作出来的。创作者理应在作品中展示最真实的人的生命与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展现中华美学的风采、彰显时代的精神与气质。

  同时,电影也要将工业与美学相结合,通过题材创新和手法创新,满足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主流观众的审美期待。无论视觉奇观还是全新题材,都要与鲜明的主题与现实的题材相结合,其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

 

  ★谢君伟 邹靖(电影《长安三万里》导演)

观看诗人们的人生,审视自己的人生

  我们希望《长安三万里》能够让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热爱。在创作影片时,我们依照尊重史实的原则,在历史的空白处进行合理的艺术想象,将李白、高适、杜甫等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诗人推至观众面前,唤醒每个中国人血脉中对于唐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在影片中,观众是在观看诗人们的人生,同时也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

 

  ★赵霁(电影《新神榜:杨戬》导演)

动画不仅是类型,更是创意无限的表现方式

  “动画”不仅是电影类型,更是一种表现方式,它可以完美呈现各种类型风格,因此发展前景异常广阔。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动画电影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养料,广大创作者尤其是年轻创作者理应不断倾听观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待,无论传统神话、历史故事、现实题材还是科幻故事,都能够转化为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

 

  ★张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革命者》编剧)

坚持“明史”“守正”“精益”“创新”

  我参与创作的所有作品,都与自己的价值观和初心紧密相关。我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下,都有明确的认知和信念,因此在创作中,我一方面坚持“明史”和“守正”,这有助于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力争更好地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展开创作,并借此触动观众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坚持“精益”和“创新”,在不断精进技术的同时追求艺术上的创新。

 

  ★龚格尔(电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编剧)

科幻能成为跨越文化差异的“通用语言”

  在创作《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的过程中,我愈发意识到,科幻是新时代下跨越文化差异的“通用语言”,因为科技进步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流浪地球2》在海外的上映,引起了各国观众对共同未来的思考,为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作出了努力。

  通过与国内外AI领域研究人员和影视公司的交流,我们深感AI技术革命对于行业的迅猛冲击。AI技术的这种冲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它使得中国电影有机会与好莱坞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AI与电影工业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陈祉希(电影《唐人街探案》《热烈》制片人)

电影是一项十分浪漫的创造性事业

  电影不仅具有商品属性,也是一项十分浪漫的创造性事业,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创作外延和上限的艺术,只有持续升级创作理念,才能不断满足观众和市场的期待。我参与制片的作品中,《泰囧》以公路喜剧的类型加强了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唐人街探案》将喜剧类型与悬疑类型相融合,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复合类型创作的典范;《缝纫机乐队》《保你平安》《热烈》作为大鹏导演的“梦想三部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获得了市场与口碑。未来希望能与更多的青年创作者展开合作,推出更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