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傅若清(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

尊重市场、尊重艺术规律、敬畏观众

  青年电影人在尊重市场、尊重艺术规律的同时,对电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同时在保留作者个人表达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与更多观众产生共鸣,这是十分可贵的。

  青年电影工作者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应“独来独往”,而是要加强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处理好与上游的投资方和下游的宣发方的关系,实现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电影人。

 

  ◆于冬(中国影协副主席、博纳影业董事长)

高质量与多样化,助推中国电影快速发展

  当下中国电影的产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IP、流量等曾经盛极一时的票房“制胜法宝”逐渐退潮,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作品成为电影市场的顶梁柱。

  质量是电影的生命线,而多样化则是电影蓬勃发展的基石。当下,除了占据市场主流的主旋律电影,还有更多类型丰富、风格多样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而青年电影工作者,正是这些影片创作的中坚力量。因此,不断推动电影新力量的成长,是中国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乌尔善(电影《寻龙诀》《封神第一部》导演)

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学习、提升、改变

  电影创作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往往当你准备好所有的条件时,外部世界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市场环境的改变还是技术的革新,都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创作的“规则”,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时候,很多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在我看来,创作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先决定到底要不要着手去做,你要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改变,最终创作的成果会证明,你所有的付出和努力究竟是对还是错——在开始创作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所有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我创作《封神》系列过程中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陈思诚(电影《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2》编剧、导演)

电影是我认识世界的工具

  对于我来说,所谓的“创作模式”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创作都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电影之所以充满魅力,正因为它就像每个生命个体一样,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在创作中会充满各种意外和惊喜。

  在我看来,很多所谓“热点”话题不是想抓就能抓住的,就像《消失的她》的创作源头,在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暴力事件触动着我,这种情绪的积累让我产生了创作剧本的冲动。因此这部影片的创作并不来自于热点,而是来自于我个人的经验与感受。对于我来说,电影就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

 

  ◆大鹏(电影《保你平安》《热烈》编剧、导演)

创作要忠于观众,也要忠于自己

  创作要忠于观众,也要忠于自己。举个例子,我很了解申奥导演创作《孤注一掷》的过程,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踩在点上”的电影,其实申奥早在很久之前就投入了影片的创作中,只是影片公映的时间正好遇到了“热点”,但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都是《孤注一掷》自身的品质。所以希望年轻创作者不要总是想着去“踩点”,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里的项目,优质作品完成后,“点”自然会来找你的。

 

  ◆韩延(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爱你!》导演)

观众就像一面镜子,能让创作者不断自省

  中国电影要与观众在一起,创作者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观众。观众就像一面镜子,当创作者需要自省的时候,应该多照一照这面镜子。同行的意见与建议,有时是含蓄的甚至是恭维的,只有观众的反馈,才是最真实、最尖锐的。

  电影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一种创作上的陷阱,只有观众才能将他们从过于自我的创作状态中“解救”出来,因此每位买票走进影院支持中国电影的观众,都值得学习、值得尊重。

 

  ◆路阳(电影《绣春刀》《刺杀小说家》导演)

在“虚”与“实”之间彰显动画电影的无尽魅力

  《长安三万里》票房与口碑的成功证明,一部动画电影完全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家欢” ——成年观众能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文化的满足,儿童观众同样能够从中找到童趣与快乐。与真人电影相比,动画电影可以更好地在“虚”与“实”之间寻找完美的平衡点,并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为未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