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传承》(智慧篇):
以现代科学视角讲述非遗传承故事
栏目:艺林
作者:朱雯琪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科学与非遗相遇,开启了一场从妙不可言到朗若列眉的奇妙探索;传承与创新并进,踏上了一段回溯前路展望未来的文化奇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作的7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智慧篇)于6月10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首播,引发热烈反响。对于如何讲好非遗故事、传承中华文明的问题,《传承》(智慧篇)以现代科学视角为广大观众交上了一份精彩的影像答卷。

  >>科学为引,破译非遗背后的古老智慧

  想要弓箭射程远、命中率高,弓与箭应遵循怎样的重力配比?两面双色的香云纱上通透均匀的乌黑色泽如何形成?怎样的火候才能让茶树叶片得以从青涩转为异彩纷呈的醇香和甘甜?人们时常惊叹于非遗技艺的神奇与精巧,却不曾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道理与逻辑,这不仅限制了人们对非遗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非遗的可持续保护工作也有所阻碍。

  《传承》(智慧篇)以科学视野为引领,从物理、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的不同维度切入,用别具一格的科学视角讲述非遗传承故事。节目不仅实地考证和验证了2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还注重呈现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复原、创意拓展及教育传承中的应用,为观众铺就了一条走进非遗内部,发掘“科学密码”的探索之路。

  >>古今相传,赋予传统非遗以时代新生

  如何真正与时代接轨,与生活交融,是当下不少非遗在保护传承中所面临的难题,而《传承》(智慧篇)则在不断调研与拍摄中寻求解决答案。

  科技加持的奥运龙舟,用传统智慧解读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独特意义;承载童年回忆的风筝,与飞机有着异曲同工的原理,蕴含着从古至今中国人乘风破浪的激情与勇气;还有小学课堂中的竹编课,日常调味中必不可少的盐,国家文物修复所用到的桑皮纸……这让观众了解到,原来非遗不仅仅是摆在展馆中的精巧制品,也不局限于老师傅不为人知的独家手艺,它早已融入生活之中。

  >>记忆永存,道出文明绵延的传承真谛

  非遗,之所以能够历经千百年而辉煌依旧,在于以传承为先的高远格局。在《传承》(智慧篇)中,传承不仅仅依托于传统朴实的口传心授,更在时代的更替和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无限可能。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勉唐画派)代表性传承人丹巴绕旦,打破家族绘画技法不外传的传统,开设了一所完全免费的公益唐卡学校,让濒临失传的唐卡绘制技艺在全国遍地开花;一生致力于破解汝瓷天青釉配方的七旬老人,历经数百次考古研究和千余次烧制试验,终于让失传的“天青汝瓷”再现世间;来自厦门大学的年轻人们,尝试用机械臂代替木偶,让布袋布偶戏重焕新生……

  《传承》(智慧篇)延续了该系列以影像记录非凡技艺,用故事描绘动人匠心,以非遗映照文化中国的创作初心,以科学视角拓展出对“传承”这一核心概念的全新阐释,从认知理解、逻辑相通、功能再现、应用创新等角度深度挖掘现代科学与古老非遗的内在关联,让非遗真正在大众视野中“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