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音乐剧《恋曲》在京首演——
表达团圆愿景,讲述家国情怀
栏目:新视线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音乐剧《恋曲》剧照

  “海峡浅浅,我在这边,你在那边。”听着剧中人动情的演唱,犹如听见一声声盼回家、盼归来的呼唤。6月9日至11日,大型原创音乐剧《恋曲》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拉开首演大幕,进行为期3天5场的演出,这部酝酿两年之久的音乐剧终于与观众见面。《恋曲》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出品,甲丁文化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制作,同时获得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绵阳市台胞台属联谊会的大力支持。

  音乐剧《恋曲》根据真实的人和事改编——邓禹平和白玫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末,以一曲家乡小曲《高山青》而结缘,两人一同前往重庆追求共同的理想。可这对恋人在动荡年代和时事风云的颠沛中,终因历史的原因和人为的阻隔,此生隔海相守,未能复见。《恋曲》在此基础上,运用先锋的艺术语汇与“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将邓禹平与白玫的坎坷身世与情感故事,同当下正在排演音乐剧《恋曲》并在剧中饰演邓禹平和白玫的男女主角胡莱与方丹的情感羁绊融汇于同一舞台。“比起离愁相煎的岁月,我们更期待终能团圆的日子。”正如剧中人所说,这是一部以爱情为题表达团圆愿景、以文化之义讲述家国情怀的诚意之作,是一部献给两岸同胞的“情歌”,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共诉心声的“恋曲”。

  三声急促的汽笛声预示着邮轮即将靠岸,也拉开了剧目的序幕。带着归家的心切,人们聚在码头。此刻的台湾基隆港码头,邓禹平所在的剧组结束了在宝岛台湾进行电影《阿里山风云》的摄制,满怀期待要返回大陆时,两岸的航路却因时局的突变而基本阻断。剧组众人面对的是只有“三张返程船票”的选择。而就在1949年,有不计其数的人也无奈地面对与未来命运相关的同样选择,谁也不曾预想这一别,便是近半个世纪的隔海相望。剧目以“戏中戏”的笔法、“蒙太奇”的语言,巧妙地探讨并延展关于“爱”的故事。这是关于两个时代的爱情选择,剧中有意加入胡莱与方丹这对当代恋人的设计,旨在以“戏中戏”的方式完成一次关于两代人、心与心之间的“平行蒙太奇”。

  剧目以戏剧手法,用歌声实现了邓禹平与白玫的再次“相见”。主题曲《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出处是邓禹平的同名诗集。而当《高山青》的旋律出现,邓禹平创作《高山青》的场景如诗画般呈现。尤其是谢幕曲《高山青》再度响起时,成为宣泄情感的最佳契机。音乐剧《恋曲》的音乐创作选用了重金属曲式与民谣体曲风相融合的手法,一气呵成,曲曲动听。在120分钟的故事里,既有《永无岛》的爱情浪漫,又有《十六岁》的温柔互诉;既有《台北人》的内心宣叙,又有《奔赴》的同声咏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沿用的全向声音响系统,使得本剧的声场更加符合情景化的多层级演绎,通过不同的人声和表演区域进行实景化区分,使音乐与音效、个体演员与群体表演的声音表达更加真实生动。加之现场乐队的助力,身临剧场的观众能够体验到“乐队在身边演奏、演员在耳边演唱、声音自八方入耳”的沉浸感。

  此外,《恋曲》作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产教融合”项目,优中选优的在校生的舞台首秀,也在接受音乐剧市场和观众的严格检验。该剧的创排同时也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全面推进“两大三结合——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