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妙香表演艺术价值的新启示
——写在“姜派小生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结业之际
栏目:观察
作者:张正贵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小生表演艺术是京剧艺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行当,姜妙香创立的姜派表演艺术更是京剧和小生艺术的珍宝。姜妙香与同时代的其他著名小生艺术家共同为小生行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艺术贡献,对小生艺术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的鼎革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小生与京剧其他行当相比较,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杰出性代表性人才,都没有那么多和突出,小生戏的剧目不够丰富,艺术积累和理论概括也没有那么厚重。即便是从京剧其他流派的小生行当比较来看,对于如京剧的叶(盛兰)派、京昆的俞(振飞)派、姜(妙香)派的艺术呈现和理论总结也显得乏弱。近期,中国戏曲学院“姜派小生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的开班、研讨会和汇报展演等活动的举办,是培养特殊人才、挖掘失传剧目、抢救流派精粹的重要举措,值得大力肯定。

  对姜妙香这样一位为京剧的承前启后和小生艺术的继承发展、薪火相继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大家,业内外对其的德与艺是公认的。但是,从留下来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零星点点偶露峥嵘的舞台展现来看,总感到姜派艺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很难捕捉。我们是否能在目前的主客观条件下,对姜派艺术的传播发展有新的考量和思路?

  首先,要在新时代的京剧舞台上,提升强化和完善还原姜派艺术的表演境界。我们知道,梅兰芳和梅派艺术的建立、成熟和最终成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代表性艺术家和表演艺术范式,实际上与姜妙香有很深的渊源和重要关系。梅派的艺术成形和建设不是梅兰芳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以梅兰芳为中心的一批杰出人士共同参与创建的。这其中,徐兰沅、王少卿、姜妙香等艺术伙伴和舞台搭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姜妙香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姜妙香比梅兰芳大4岁,早年学青衣,在旦行艺术表演上与梅兰芳有过深入的切磋。梅兰芳的反串小生戏也都是茹莱卿、姜妙香帮助完成的。梅派所有新创剧目和传统经典的代表性剧目的每一个小生角色,都是姜妙香创造创作的。所以,对于姜妙香的姜派表演艺术,需提升到与梅兰芳的梅派艺术等量齐观的角度来聚焦,应以梅派艺术为参照对标对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姜派艺术的传播传承至少要完成三个阶段的转变,即由演小生行当,到演细分行当(雉尾生、文小生、官生、穷生、娃娃生等) ,再到演剧中的艺术形象。在新时代的京剧舞台上,高水平地展现姜派表演艺术,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其次,要从姜派艺术的传承脉络和实际发展的轨迹来研究其从表演艺术流派到教育学术学派的转化。由于客观原因,姜妙香一生主要与梅兰芳合作,也搭过其他著名艺术家的班社。他从未挑过班,因此其小生传统剧目和个人的本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不间断的舞台实践与展现,由此从流派艺术的总结的视角来观察,与其他流派艺术相比,姜派艺术呈现出散状多点的特点,没有留给后人全面集中、整体性、完型性和全貌性的艺术展现和理论概括。不仅仅是姜派,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旦角的王(瑶卿)派和武生、武小生的茹(富兰)派,都有这个现象。从京剧蒙学到舞台上的表演法则,业内外言必称“王、茹”,但我们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纯是这两个流派的剧目和演员。比较相似的是王瑶卿、茹富兰、姜妙香等后来都从事教学工作,很早就不唱了,他们的流派的艺术理念、艺术范式在教育、教学、传承上展现得多,发挥了奠基性、基础性和把牢根脉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研究既应该做溯源性的探索,也应该为前瞻性探索提供基础,把包括姜派艺术在内的学术学派的独特而有价值的艺术性、学理性、史料性的议题发掘出来,推动流派艺术的传承传播在更牢基础和更高层次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创作和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