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艺术院校校长高峰论坛”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推进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德艺双馨拔尖人才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23日,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启幕。“5·23”艺术节创办5年来,以此为平台,中央音乐学院首创音乐党课,创新“美育云端课堂”,引领音乐党史教育,培育新时代文艺宣讲师,成立全国高校文艺志愿服务联盟,全面探索“艺术为人民”的新思路、新举措。

  推动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是全国艺术院校的初心使命和时代担当。如何培养造就新时代的文艺人才队伍,是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摆在专业艺术院校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作为开启本届艺术节的重要活动,5月23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和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艺术院校校长高峰论坛”邀请了艺术学八大领域(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的全国艺术院校校长、全国11所音乐学院校长以及全国“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的负责人共聚一堂,围绕“德艺双馨拔尖人才培养”“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背景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与方案”两大议题,展开深度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校长俞峰主持论坛并发言。他谈道,新的赶考之路赋予新的时代责任,新的奋进征程呼唤新的使命担当,而高等艺术教育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则承担着双重使命。中央音乐学院在“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把“出思想、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模式”作为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凝心聚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俞峰提出,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重要契机,展开大调研,抓好高等艺术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优秀艺术作品创作、德艺双馨艺术人才培养的谋划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提出,中国的艺术院校要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陈出新的艺术人才、学贯中西并将优秀世界艺术进行民族化探索的艺术人才、将艺术融入城乡建设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艺术人才、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的艺术人才。他认为,如何搭建好新时代艺术大师成长的阶梯和平台,如何给予教师成为持续保有影响力艺术家的动力和压力,是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艺术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做“大先生”。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分享了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类专业硕士改革与专业博士建设方面的做法。通过涵养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全球视野、社会认知,培养提高他们的艺术领悟力、鉴赏力和诠释能力,使其理解新时代艺术的创作规律,通过驾驭现代艺术创作手段,提升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以戏曲行业的历史、现状和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依据,提出戏曲设置专业博士学位,是艺术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在起步阶段需要全面谋划、精心设计,锻造好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后一环。他提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创新型艺术实践人才是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目标;提升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水平,也是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等观点。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提出,新一轮学科调整使舞蹈学科发生两个变化:一个是“舞蹈”从“音乐与舞蹈学”中独立出来,建构起对应专业型学位的实践研究体系;一个是“舞蹈学”进入到了“艺术学”之中,建构起了对应学术型学位的学术研究体系。学科调整提供了解决长期纠结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分离、隔阂的问题。艺术院校应走实践与理论融合融通的道路,专业学位的培养应该是一种“研究性的实践”,学术学位的培养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分享了该校研究生教育以“高标准选拔、复合型培养、全流程参与、精细化教学”为理念的拔尖人才实验班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方法与成果。他在发言中探讨了新文科视阈下中国电影艺术人才培养应该如何脚踏实地、面向未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以《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事业》为题,强调学校要想强,老师是关键。他以清华美院学生在重大项目中的实践为例,指出这种实践经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对塑造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设计观有着深远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裴小倩提出成为德艺双馨文艺人才要做到五点:第一,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第三,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第四,要在提升专业素养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舞台观、研究观;第五,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下功夫,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以中国音乐学院开展“中国乐派”理论研究、编纂《中国音乐大典》等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全力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基因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练成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文化标识。

  论坛上,中宣部、教育部2022最美大学生、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圆号首席、第十六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金奖得主曾韵作为艺术拔尖人才代表发言。他以新时代文艺青年的视角,并以自己的经历充分展示了艺术领域的“中国制造、本土培养、国际认可”。曾韵表示,“学校不仅将他培养成技术过硬的演奏家,更鼓励他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央发起冲击,不断激励他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怀揣着热爱的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派驻延安的新时代文艺宣讲师丛榕,介绍了两年来她深入基层,扎根大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分享了自己用美育服务人民、服务当地文化教育繁荣发展的经验做法,以及对毕业后人生选择的思考。

  本次“全国艺术院校校长高峰论坛”还举办了以“全国音乐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评价标准及培养方案研讨”为议题的圆桌研讨,全国11所专业音乐学院和14个“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院校领导深入对话,充分交流了共同面对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与会专家围绕未来音乐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方向设置、招生方式、培养过程、毕业考核以及申请授权审核基本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表达了对音乐博士专业学位建设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