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传承,向风采韵致俱佳的“平湖派”致敬
——记“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人一琴为现场带来古雅的气韵,传统经典的演奏形式带领听众在音乐的境界中深思,并向历史回望。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是国内首次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也是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通过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活动。5月19日,“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第3场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办,项目授课专家及25位学员怀揣对琵琶历史与人文的思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风采与韵致。

  借曲听“史”,传递古曲意蕴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平湖派”琵琶艺术是极具文人气息的一个琵琶流派,也是最早进入到音乐学院教学体系的流派。早在上世纪20年代,“平湖派”重要传人朱英先生就把“平湖派”琵琶艺术带进了上海国立音专,开启了现代高等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的传承。因为历史原因以及最重要的传承人、琵琶大家杨少彝的不幸离世,使得“平湖派”开始渐渐地从现代音乐体系淡出了,很多老师和“平湖派”传人都散落到民间。此次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的“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可谓是对百年前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传承与接续,也是寻找来自民间的“平湖派”琵琶的“高手”并将他们重新请到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室中。

  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章红艳谈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传承的应该是前辈身上所流传下来的中国音乐的基因和精神。在这个时代,流派传承早已不能以某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家族方式进行传承,转益多师是一种学习精神,我们需要的是开放心态,打破壁垒,集合大家力量共同来传播和传承。”

  “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自4月10日开班以来,在一个多月的培训过程中,26位培训专家先后进行了22场讲座、15场工作坊以及3场系列音乐会,课程丰富,内容多元,从音乐表演、音乐学、音乐史等多角度探寻“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特色、流派代表人物的历史贡献等。4月17日,第1场系列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内演奏厅举行,这是来自全国各大院校、院团的青年演奏骨干组成的全体学员的第一阶段的成果汇报,也是面向社会的首次集中呈现。5月10日,“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第2场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25位学员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绎9首“平湖派”琵琶艺术经典古曲。音乐会所选曲目皆为琵琶艺术经典作品,其中有多部长达十余分钟的作品,演奏者均坚持以全本、背谱的形式完成演奏。音乐会不仅是项目阶段性的成果汇报,同时也是借曲听“史”,以“平湖派”代表作回观琵琶艺术自明清时期至今的源与流,面向社会普及“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一次宝贵机会。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没有使用任何扩音设备,尽可能还原琵琶纯粹的音质,完成古曲意韵的传递。

  超越“流派”,合流并进发展

  5月19日的音乐会是“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的最后一场,这场音乐会的阵容除了25位学员外,还有5位项目培训专家——曾庆蓉、王劲梅、郭少华、张鸣、任畅进行原汁原味的“平湖派”琵琶示范性演奏。85岁的琵琶演奏家曾庆蓉演奏她本人创作的琵琶曲《红河夜景》,83岁的琵琶演奏家王劲梅演奏《塞上曲》选段,琵琶演奏家郭少华独奏《阳春古曲》《郁轮袍》两首作品,“平湖派”琵琶艺术传人张鸣演奏《浔阳琵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任畅携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魏月明演奏根据“平湖派”独奏曲编创的琵琶、古筝二重奏《塞上曲》。

  5月2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章红艳表示,“此次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传承。学员们刚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但音乐会上却能够集中呈现出‘平湖派’的特点,这很令人感动。”她认为,此次“平湖派”经典作品的集中展示,扩展了听众对于琵琶艺术传统“流派”的认知,更让人们感受到当今琵琶艺术在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超越“流派”、合流并进的发展态势。

  曾师从杨少彝、林石城等琵琶大师的琵琶演奏家曾庆蓉回忆她的老师“平湖派”代表人物杨少彝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其启发很大,“杨少彝先生让我向王范地先生学《送我一枝玫瑰花》,向刘德海先生学《狼牙山五壮士》。我那时只有22岁,而我的学生18岁,所以不太敢教学,那个时候我每天练六七小时琴,无论是给谁做示范,都坚持背谱。背谱之后我才敢教,背不下来不敢教。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同样回忆了杨少彝先生教学的重点,“他反复提到要把‘平湖派’传承下来,他的心愿终于在中央音乐学院得以实现了。因为现在如果不做这个工作,不久以后可能会有断代的危险。”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孙维熙强调,要谦虚地向民间学习;对于不同流派,要尽量地站在一个高维度来学习和继承,不要把流派搞成宗派;而在继承流派的过程中不只是继承谱子、指法,更是要继承和掌握音乐本身的风格和精髓。他希望一些有能力的琵琶演奏家可以加强对“平湖派”音乐逻辑的研究,也希望年轻的教师们回到自己的教学岗位,能够尽可能多地教授“平湖派”的内容,“有数量才有质量,弹的人多了才能提炼精华”。

  “作为‘平湖派’的弟子和传承人,能够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给全国各地的琵琶演奏高手们教授‘平湖派’是我们的荣幸。可以说在将近40年前,我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次终于实现了。‘平湖派’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等来了这样的活动,可谓是空前之举。”郭少华表示。张鸣很小的时候就师从杨少彝、樊伯炎以及杨毓荪老师学习《李氏谱》(即《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曲》)作品。并没有将琵琶作为终生职业的张鸣长期在卫生系统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李氏谱》的研习,并于2021年3月被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聘为项目专家。在他看来,“在琵琶音乐的文献中,《华氏谱》像是《诗经》,《李氏谱》则是《论语》。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其实我们没有真正读懂《李氏谱》,它是那样的充满家国情怀、文化内涵,只要我们用心地演奏,都能受到教育。此外,琵琶艺术不只是音乐家的事情,演绎传习还需要大众的参与,希望能够向更多外界的学生去传播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