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燃起河北话剧的“希望之烟”
栏目:创作谈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多瑙河之波》海报

  “朋友是时间的果实。不论我们从哪里来,信仰如何,现在,我们都站在多瑙河边,共同接受冰与火的洗礼,是命运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多瑙河还是我的家乡陡河,最后都会奔流入海;无论是哪里的冬天,也都有春天紧紧相随。我们可以打破多瑙河的坚冰,也一定会融化彼此的隔阂。”在两个不同地域的不同水系的河流边生活的人们在一部话剧里有了奇妙的关联,是乡愁和情感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河北省话剧院新创排的国际工业题材话剧《多瑙河之波》不久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亮相,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该剧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话剧《多瑙河之波》,名字很文艺,内容却很“硬核”,讲述了发生在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真实故事,也展现了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传奇。两个多小时的演剧时长,剧情层层铺展,编织出中塞钢铁企业合作共赢的壮丽图景,也震撼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这部话剧的编剧、导演黄平安,也是河北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话剧院院长,他在一次省级会议上听到了这个很好的题材,深受触动决意要排一部有关中国河北钢铁集团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话剧。河钢塞钢的前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后因经营不善而连年亏损。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并在短短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5000余名当地员工重返工作岗位,而带领钢厂成功转型的是仅有9人的中方管理团队,中国伙伴以更长远的计划、更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更成熟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坦诚相见的交朋友方式,赢得了当地同事们的信任。2018年,河钢塞钢首次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优秀钢材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河钢塞钢的故事让黄平安心里燃起了火。随着演艺市场的转型和消费人群的变化,能够在专业度和欣赏性上做平衡已属不易,更别说还是想做一部国际工业题材剧。这部剧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硬的骨头,啃起来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黄平安还是决意要做,自己家乡的河钢集团,以“代表民族工业,担当国家角色”为使命,能够在短短半年内让塞尔维亚百年钢厂起死回生、实现盈利,必定有着非常值得深挖的故事。前期他通过采访河钢相关领导,了解了河钢现状及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前期情况、赴河钢塞钢管理团队的情况以及如何实现“三个本地化”的共赢发展理念,同时采访塞尔维亚在中国的留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对于河钢收购塞钢的客观评价。2019年,黄平安赴塞尔维亚进行了深入的采风创作,切身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切身体察了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在当地的工作、生活状况,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将剧名定为《多瑙河之波》。

  说起这个剧名,观众第一印象是一部罗马尼亚老电影。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承载着航运发达的欧洲文明和中东欧历史文化。位于多瑙河之畔的塞尔维亚是近年来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合作国家。谈及这部工业题材的作品为何会命名为《多瑙河之波》,黄平安表示,除了故事的发生地以及有些怀旧情结之外,这个“波”有着水波之波、情感之波和风波之波等多重含义,实际上也对应体现了自然环境、人文情感以及家国情怀,它生动诠释了中塞文化的沟通交融。

  斯梅代雷沃钢厂曾经是塞尔维亚的骄傲,有着“希望之烟”的美誉,在当地人的心里只要高炉的炉火不灭,生活就有希望,但是之前这家钢厂曾被转卖给美国企业,这一次又到了中国人手里,用工问题、工人待遇问题、管理理念问题、环境问题等矛盾层层展现,解决矛盾尽快恢复生产秩序是最要紧的事情。每月的1日和15日是给工人发工资的日子,只要“希望之烟”不灭,生活就有希望。唐栋、秦岭等中国管理者与瓦拉达、乔利奇等塞尔维亚钢厂的专家们在多次情感沟通中展现出动人故事:“唐栋是一位东方的君子,瓦拉达则是欧洲的绅士,在双方谈判和沟通的过程中,唐栋展现出的‘温良恭俭让’的人性光辉、君子之风以及身后祖国的强大支撑都使得他底气十足、信心满满,瓦拉达是一位能力很强的塞钢核心人物,有着‘悲剧英雄’的感觉,有着内心的高冷和孤傲,但当他心悦诚服地放下‘傲慢与偏见’与中方团队合作时,这座钢厂很快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渴望过好的生活,渴望钢厂巨变是双方共同的愿望,合作共赢是初衷也是结果。

  “原创难,现实主义题材就更难,写两个国家的企业合作与人民生活的剧更是难上加难。”对于这部剧的创排,作为同行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原院长周予援这样说道。“这部剧是很有特色的一出好戏。艺术的生命就在个性,没有个性是不可能有艺术生命的。《多瑙河之波》无论在内容上、立意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在寻找自己的特色。”著名编剧欧阳逸冰表示,这部戏与时代同步,跟生活平行。《多瑙河之波》的主要事件就是把斯梅代雷沃钢厂从濒临倒闭、奄奄一息的状态中挽救出来,给它新的生命,这和我国倡导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这不同于一般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与时代紧密相连,表现了主创对生活的敏感,他们继承了中国话剧的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拥抱生活。”

  拥抱生活,是这部剧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家国情怀则是核心的戏剧内容。如黄平安在剧中层层铺垫的,“不同地域但情感共通的乡愁成为一条打通心灵、化解心结的情感纽带。长期生活在异乡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惯抑或是语言都容易勾起内心深处的乡愁,即便是内心坚强如唐栋那样的钢铁硬汉也如此。作为河钢塞钢的高层,他带领团队生活和工作在多瑙河畔的这家钢厂,久别家乡,多瑙河边的车前草、苍耳、龙葵等家乡陡河边也有的野草让他心潮起伏,当他在自家小院里种上了唐山的老母亲托人捎来的菜籽时,在百年橡树下唱起家乡的歌。”

  值得一提的是,《多瑙河之波》自启动创作以来,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剧作日臻成熟,大家一致认为,这部剧视野开阔、格局宏大,锐意挑战国际题材话剧创作,以世界为舞台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天下胸怀,探索用话剧讲好中国故事。从2019年创排到2023年上演,《多瑙河之波》经历了四年的创作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市场低迷都是客观原因,黄平安认为,“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些,市场低迷时要沉住气、积蓄力量,市场好转时能够及时推出新作品,并且能够一炮打响”。河北省话剧院有着70年的历史,曾创排了许多受欢迎的好戏,最近几年,河北省话剧院适时推出儿童剧演出,努力以剧目来锻炼青年人才。如《多瑙河之波》中的全部角色都由90后青年演员担纲,年轻的演员团队也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对于黄平安来说,创排这部剧,也是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为了把“高冷”的工业题材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唱好主旋律、演出人情味,他先后六次修改剧本,甚至将两位主演进行了角色互换。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线上演艺、自媒体等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IP孵化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在这些方面作出新的尝试。”黄平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