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弓弦的虚空之间创造无限可能
——访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马向华
栏目:星光
作者:王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马向华

  在刚刚落幕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2023中国巡演中,二胡演奏家马向华与乐团在长沙音乐厅成功演绎二胡协奏曲《逝去的时光》。这部作品由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由马向华和中国爱乐乐团于2002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时隔21年再次演奏这部作品,马向华感慨万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作品的演绎更多地转向音乐表达和对人生的感悟,我可以把音乐跟我的人生体验完全契合在一起了。”

  近年来,马向华以精湛的技术、真诚的情感,敏锐、精简、朴素、含蓄的演绎活跃于国内外乐坛。她的音乐世界在接续传统的同时,更多地带有一种面向未来的开创之风。

  扎根传统,融会贯通,成为二胡演奏的“一枝花”

  6岁开始学习二胡,9岁开始国内国际演奏生涯,马向华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努力,迅速进入二胡学习专业领域。马向华说,作为山东人,山东民间音乐《一枝花》对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枝花》包含了山东民间音乐中独具韵味的元素,一方面使我完成了风格性音乐技巧的训练,比如滑音、揉弦、压揉,以及‘小快弓’的律动感,在演奏这个曲子的时候,我会训练自己‘点状的感觉’、棱角感、爆发力,以及对各种音乐变化的控制力。另外一方面,《一枝花》把我的音乐气质定位得特别清晰,奠定了我音乐表达的底色”。在电视剧《武松》中,二胡演奏的《一枝花》作为插曲,表现了武松的英雄气概。通过练习这个曲目,马向华从早期就确立了一种大气的、令人震撼的、挥洒自如的演奏风格。

  随着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马向华接触了不同的二胡演奏流派、不同的音乐风格,并自觉进行了融合。“我现在演奏上会有一种比较凸显的音乐气质,但是在演奏不同音乐风格的时候,我一定是融入不同的风格在里面,进入不同的音乐审美之中。”在她看来,音乐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多样化、综合性的过程。作为演奏家,各种风格和流派都要去体验和掌握,再根据作品的音乐形象,运用技术手段和独特的审美把它呈现出来。

  多年来,马向华的演出足迹遍及中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法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与英国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法国交响乐团、意大利威尼斯歌剧院交响乐团、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以及国内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中外名团开展了深入合作。在马向华看来,舞台是另外一个时空状态。能不能瞬间地、全身心地进入音乐的境界,在音乐里达到忘我的状态,对于演奏家至关重要。这需要去历练,也需要去寻找,才能打开一个境界的出口。

  丰富而精彩的舞台经历,不负“逝去的时光”

  凭着出色的演奏和演绎,马向华经常被著名作曲家指定为合作对象,包括1999年在北京音乐厅与广播交响乐团首演了著名作曲家黄安轮的二胡协奏曲《敦煌古谱四首》,2002年在东京首演著名作曲家石井真木的二胡新作《人间如梦川》,2002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爱乐乐团首演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二胡协奏曲《逝去的时光》等,均获业界好评。

  2002年,法国交响乐团来中国巡演,马向华应邀演奏了中国传统二胡作品《江河水》。“《江河水》的音乐风格特别鲜明,我在表达的时候非常投入,当时我的内心就像在哭泣。相对于技术的成熟,演奏家内心对于音乐的忠诚更加重要,这种‘心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

  正是由于那场演出,当时法国交响乐团的指挥夏尔·迪图瓦被二胡的魅力所折服,就委约陈其钢专门写一首二胡作品,指定由马向华来演奏。由于时间原因,陈其钢把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改成了二胡版。“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有着深刻的情感表达、华丽的技术,以及独特的作曲思维带来的音响的冲击感。”改编后的《逝去的时光》可以说是为了展现二胡独特的魅力量身打造的,它的演奏法与以往传统的二胡演奏法有很大不同,整体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其中大量的“换把”对手指跨度提出了挑战。马向华投入极大的心力练习这个作品,眼看演出时间迫近,她的手指筋膜却拉伤了。“手指已经伤了,但还是要把曲目呈现好,而且要非常精准,这种抗压能力是演奏家必须要经历的磨练。”马向华坦言。

  丰富的舞台经历练就了马向华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2004年她与夏威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胡琴协奏曲《卧虎藏龙》,由著名作曲家谭盾执棒。演出中间出现了一个意外——曲目进行到中胡段落的时候,马向华的弓子突然松掉了,整个就要脱落下来。“二胡的弓子松掉以后,弓子的宽度就很宽了,就越来越控制不了,其实是不能继续演奏了。当时我就用最大的力量去支撑‘里外弦’的换弦,度过了那漫长的5分钟。”最后演出大获成功,谭盾难以置信马向华居然经历了这样的时刻,因为从演出效果来看这件事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以开放的心态激发二胡演奏的创造性

  从高中阶段到研究生阶段,马向华一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刘长福。马向华谈道:“刘老师对于‘力度’有一个‘传导’的概念,他的演奏具有一种灵活性,不是‘这个音就是这样,那个音就是那样’,他是‘也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他把二胡演奏变成了一种空间,让我们可以弹性地去尝试演奏的变化。 ”随着2001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留院任教,马向华在教学中把这些演奏方法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要有传统的根基,但是不要被传统限制,要把作品变成一种“有个性的表达”。

  马向华认为,二胡演奏需要特别提升的是一种创造性的灵感。在法国爵士小提琴家迪迪埃·路克伍德2006年中国巡演中,她和小提琴、钢琴、打击乐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即兴演奏了中国传统曲目《二泉映月》。她说,即兴演奏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每次都不一样。演奏家无法预知在哪个时间点里,会演奏出什么样的音乐,同伴之间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音乐感觉。这对于二胡演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锻炼和激发。

  近年来,马向华在舞台和讲台之间不断实践和总结,提出了“手到、心到、意念到”三位一体的演奏论点、“精确、速度、力量”的弓弦世界、“演奏的修为、运化与表达”的本性演奏、“等待、跟随、信任与谦让”的室内乐原则,并撰写了表演通著《论演奏》,系统总结了自己在表演艺术领域的思考。谈到未来的计划,马向华兴奋地表示有很多主题音乐会的想法正在酝酿,会有不同的风格和搭配形式,希望能够立体地展现二胡艺术丰富的、多样的色彩。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更多可能性,二胡这种乐器才能够在今天更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

  一切都在弓弦的虚空之间。从6岁拿起弓弦的那一刻起,马向华的人生就在音乐里面了。她说,在音乐的创造中获得滋养、获得能量、获得感悟,再让这些美好回归到音乐里,让更多的人受益——这就是做演奏家和老师最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