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生活就是丰厚的土壤
——专访制片人张灼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2022年年尾、2023年年初掀起的一波观剧热潮中,这三部作品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去有风的地方》《向风而行》《我可能遇到了救星》,他们虽分属不同的题材,却都能给人们带来疗愈和鼓励。在这些作品背后,记者所窥见的是一个创作团队——华策北京的创作初心和题材驾驭。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监制、制片人张灼,对田园剧的题材创新、价值引领;行业剧的行业观照、冲突营造;甜宠剧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田园治愈剧:用娓娓道来的田园诗画回应社会情状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去有风的地方》(以下简称《有风》)的热播,让不少观众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不仅如此还“破圈”成为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范本。而这个选题的诞生是颇具前瞻性的。回忆立项初期,“内卷”这个词是在2019年起在网络上被广泛提及,张灼表示,《有风》正是基于主创团队在讨论当时这种社会情绪时应运而生的,选题紧扣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情绪中作了精准的结合。

  对于“内卷”,社会上流行两种声音,一种持赞同态度,“卷很好啊,它代表一种高效和竞争”,也有人认为,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停下脚步、反观内心,给自己、家人更多一些关照,正所谓成功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定义。

  张灼说,“团队在创作期间讨论如何通过剧作回应‘内卷’的时候,大家认为在经过疫情的沉淀之后,那些持肯定态度的人的想法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团队决定对“成功”的标准进行探讨,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回应‘内卷’,为大众呈现另一种可能性。对于即便是那些无法改变现状的人,也能用《有风》这个造梦空间,为他们提供短暂的逃离和片刻的轻松。”

  剧中一开始许多观众似乎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与闺蜜约好的旅行一拖再拖,偶然发现冰箱里过期很久的食物,以及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搁置的休假等等,这样的日常感、压力感极具代入性。张灼说,作品正是试图通过“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自己的希望和别人的期待如何平衡?成功是什么?”这几个层次的问题,探讨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幸福?《有风》选择了慢节奏叙事的娓娓道来去呈现人间温暖,通过展现剧中人物的遭遇,比如亲友的离开与重逢、创业的失意与再起、对自我理想追逐的否定和最终坚信等种种人生的不如意和如意。在呈现剧中人物治愈与被治愈的过程中,希望能抚慰那些经历相似境遇的人,给他们一个释放的出口。

  到底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慢节奏表达方式,能否切中观众脉搏?张灼以及主创团队内心都是十分笃定的,她说,“创新一定会有不确定,但是基于对选题方向的高度共鸣和对主创团队的绝对信任,只要把一个独特的风格做到极致,观众会感受到你的用心。相信市场的环境和观众审美是可以承载这种创新的。”

电视剧《向风而行》剧照

  行业职场剧:用深度调研为作品保驾护航

  在职场行业剧面临想要做好困难重重的今天,《向风而行》温暖励志的精神内核,直抵观众内心。从数据分析层面来说,行业剧是一个投产比并不高的赛道,而恰恰是它的难度令很多编剧、导演、制片人跃跃欲试,张灼也不例外。“其实很多创作人的心中都怀有一份对行业剧的热忱,我们在这个赛道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耕耘,之前也有过遗憾和很多收获的作品”。这次再度涉猎行业剧,张灼和她的团队在出发时就设立了一个目标:希望《向风而行》这部剧中的行业细节能做到让航空人员接受和认同。为了达到目标,这部作品经历了一个非常大基础量的调研工作。调研期间包括不同机型的操作对比、剧情设置事件的合理性处理、真实航空公司的组织架构以及人员关系等等,主创团队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讨并最终融入在剧情当中,仅调查问卷就达到了5000份,样本测试500个,专业人员采访50人以上,最终整理采访纪要超过27万字。

  同时在当地部门和机场的大力支持下,摄制组尽最大努力完成了诸多实景拍摄:机场、停机坪、飞机维修区域乃至真实的航司办公区域,其中厦门机场拍摄天数达到17天,单天进场拍摄超300人,这是绝大多数剧组不敢想象的。而其他的必需场景比如机舱和驾驶室的搭建置景也严格按照真实空间还原。另外剧组还专门聘请了资深航空从业人员作为这部剧的顾问,包括国家C类教员、驾龄10年的多位在职机长从剧本以及拍摄层面全程咨询和把控,并与厦门航空进行了深度合作,在演员实操、专业把关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整体为作品保驾护航。张灼认为,“行业剧的执行,必须也只能依靠扎实的调研,下苦功夫和笨功夫,否则如同地基不稳,架构在上面的故事就更无从获得认同。”

  对于航空题材来说,冲突营造是另一大挑战。《向风而行》主创对于戏剧冲突的营造所作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因为架构事件本身不能脱离行业的认知,更不能为了冲突而冲突。所以团队会基于真实案例架构戏剧结构和情感线条,冲突设计在真实调研了解到的事件基础上进行演绎,与当前中国航空行业现状进行二度匹配。再加上拍摄中导演、演员主创等基于现实逻辑和自身剧本人物理解的表达,最终故事的呈现还是符合了我们的预期,让大家觉得非常值得。”张灼说。

电视剧《我可能遇到了救星》剧照

  甜美爱情剧:用诙谐幽默送上片刻小开心

  在近年现代爱情剧依然是主力红海市场的情况下,《我可能遇到了救星》(以下简称《救星》)能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救星》上线时正逢大多数人“阳”在家,网友很贴切地称赞这部作品为“电子布洛芬”,也收获了豆瓣高分评价。“原创内容的现代爱情剧在当下市场,制作体量上相对受限,观众其实也对这一题材类型要求越来越苛刻”,《救星》收获的观众反馈,让张灼非常欣慰。

  而这部作品的创作,是在现代情感剧故事架构基础上做了很多“正价值观”“真现实”和“反套路”的设计,比如角色遇到误会及时解开,不要冷处理;比如剧中所谓的“霸总”在医院也是遭遇困境,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形象”也有自己的问题或者委屈;再比如该剧场景不那么奢华,男主父子也会在路边摊边吃边聊,一些现实的投影,让观众觉得这个故事并没有离生活太远。经过市场的反馈,张灼说,这些比较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和价值观的创作手法,或许是被网友广泛称赞的原因。

  经过过去几年大量的甜宠情感剧涌入市场,现在市场、观众和一些主创、主演似乎也出现了“不看好”该类型剧的声音。而张灼认为,爱情本身就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娱乐市场和观众的刚需。有时候生活会觉得有些苦,她希望爱情本身的美好和诙谐有趣的故事能为大家紧绷的精神送上些许轻松。“我们不需要为里面的人物命运捏一把汗。观众可以吃饭时看,在地铁上看,还可以生着病看,它可能不需要太多深刻的哲理或映射,能给你带来会心一笑,就是它的价值。所谓‘电子布洛芬’,如同感冒药,也许不是根治只是缓解,且你并不是一直需要它,可能就在当下有用就很美好。”

  经过多年市场浪潮的淘洗,张灼也沉淀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经、创作经。她说,华策北京团队内部采取的是阿米巴经营模式,事业群剧集业务每一个子公司、团队都是比较独立的创作主体。不同的子公司、团队会基于各自的年龄、兴趣、认知形成自己的风格,选题和创作过程中,项目会按照华策影视的制度进行内部流转,中台的数据评估、分析也会给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且不同团队,会基于经验、风格和多维度的综合考量拥有不同的创作支持和授权维度。这样的基本创作组织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团队和每位一线成员的创造力。

  华策北京团队因为对原创、现实生活本身有比较大的热情,综合出品的作品大多数为原创,并没有一味追逐IP改编。纵观过往作品,虽然类型不一样,但大多数没有脱离当下现实与生活,不是彻底基于想象的作品。生活已然是足够丰厚的创作土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选题与动力。

  而对于创作,张灼认为,无论是什么题材,在既定的赛道内做到极致,届时定会看到另一方天地。除了把剧本做扎实,打磨到完全成熟后再上马,还要在专业内容上深入调研,在影像上有明确追求,在审美上突破和创新,在制作细节上见微知著。当对生活有强烈表达欲时,就要纵使跛鳖千里,亦要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