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大河欢歌幸福年——2023黄河民歌春晚”观感
作者:薛晋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晚,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春晚承载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更是团圆的象征、思念的寄托和根脉的回望。由山西广播电视台主办,黄河流域九省(区)卫视共同播出的“大河欢歌幸福年——2023黄河民歌春晚”以独树一帜的黄河文化和民歌文化为特色,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独具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的视听盛宴。

  晚会以探索“民歌里的中国年”为线索,通过极具电影质感且叙事性强的故事,以及张力十足的人物演绎,带领观众开启一场奇妙的“黄河文化大电影”体验之旅。用大视角、小切口、全景式、生活化的创作理念,以创新手法融合年轻表达,擦亮了民歌这一文化名片,奏响了一曲“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充分展现了黄河流域各省(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科技创新和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多维度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展现新时代文化风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扎根黄河地域特色文化 民歌传唱民生民情民怀

  “黄河民歌春晚”作为卫视春晚,是山西卫视打造的中国民歌的又一张闪亮名片。紧紧扎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地域特色,依托黄河地域的独特性和魅力性,将目光聚焦于发源黄河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多角度融合。

  歌曲《卖扁食》以创意歌舞的形式,展现黄河文化中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文化类节目《文物拜大年》 “跨时空集结”了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让不同时期黄河文化元素碰撞融合,描绘了文明探源工程中瑰丽璀璨的华夏蓝图。

  晚会在寻年俗、品年味、享年趣、祈年福,民俗民歌展演中齐聚九省(区)民俗大观,独特的黄河年俗文化节目激发出非遗传承新能量。民歌、民乐、民舞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年俗等巧妙结合,生动展现出黄河流域地道中国年的热闹场景,让艺术与年味随黄河一同汇聚于观众眼前,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美学对话。

  用民歌讲好黄河故事,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山西卫视不断发扬坚守民歌阵地的优良传统,并勇于探索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和有机融合的新路,从黄河流域民歌文化中汲取养料,挖掘原生态民歌的魅力、传承民歌文化的根脉,唱响黄河文化的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符号打通情感体验 守正创新培育民族自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黄河不但是中国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和“民歌”作为晚会的文化符号,在共时态下展现了各地域人民情感、文化的跨时空流动,打造可以共情的文化体验。黄河文化来自于人民,基于此,晚会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土生土长的百姓民歌、至纯至朴的群众歌会为主要内容,让百姓成为主角,坚持回归原生态歌曲的自然传唱。

  甘肃歌手张尕怂演绎的《风调雨顺》 ,在音乐创作上以西北民间音乐为根基,用不设限的音乐方式改编再创作,孕育出属于90后、 00后的民歌民谣新样态,唱出了一方水土的诗意与乡愁,对家乡、黄河的热爱与祝福引发了强烈共鸣;同时,在表演形式上把舞台设在乡野田间,让普通百姓成为主角,在百姓与歌手的亲密互动中打造音乐Live(现场)模式,突出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表达和现代化传播,很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河民歌文化从人民群众中来,这场春晚的传播让黄河文化再一次走到人民中去。同时,晚会打造的科技与多种媒介优势的发挥和全媒体融合传播的独特效应,使文化创新深层次赋能文脉传承。

  以节目《多彩中国年》为代表,整场晚会以天空为幕、大地为舞台,选取黄河流域标志性场景,通过实景融合绿幕特效合成技术,打造“1+N”多场景多空间的融合,借助特效与虚拟技术的手段,带来东方美学的极致视听享受;晚会中的短视频、VLOG、单体节目独立成章,让小屏成为优质内容传播价值的放大器;同时,在小屏端,以歌曲《美丽中国》为蓝本,由山西卫视发起,沿黄河流域九省(区)电视台主持人梦幻联动,众多网友联袂互动,线上线下合力共振大联欢,极大地扩展了晚会的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除此之外,春晚结合九省(区)地域文化特点及古代名人量身定制动漫形象,原创制作的春晚同款限定“黄河娃”IP手办盲盒,着力打造“黄河九娃天团”,深度吸引了年轻群体,让地域文化不断迸发出文化自信自强的强大正能量。

  紧扣中华民族文化脉搏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流淌在血脉中的底气,是流传千年多民族融合和凝聚的纽带,更是促进各种类文化共生共融的桥梁。黄河民歌春晚是山西卫视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创新,以黄河地域文化为根基,依托九家省级卫视资源,形成跨终端、跨平台的强大传播矩阵,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多维度、全方位、多视觉、多层面地解读民歌文化和黄河文明,从人民幸福的角度谈变化、讲成就、叙情感,描绘出新时代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形成了流行的观赏角度和优质内容的交互体验和长效传播链。

  晚会以歌聚力、以声传承,把握历史脉搏、奏响时代声音。翻开历史的画卷,黄河流域滋养了中华儿女,孕育了民歌富矿——气势磅礴、充满力量的《黄河大合唱》传颂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荡气回肠犹如黄河九曲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版本虽然各有不同,但每一声高亢的歌声都在诉说着黄河儿女对母亲河的情感寄托。歌舞《乡村嗨起来》以新农人为代表,欢唱百姓在乡村振兴中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新民歌在山脉田野间的永恒守望下咏唱出新时代的新气象,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贯穿其中,深情讲述中国故事,展现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让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更加深远的可持续性,在“弦歌不辍”中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

  晚会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足迹,从大众文化审美和公共文化需求出发,小切口突出大主题,小故事体现大情怀,营造出浓厚年味的同时,把党中央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与黄河流域老百姓的幸福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九省(区)守护“黄河安澜”的伟大实践和全景布局,将黄河之变进行浓缩和集中呈现,塑造了黄河沿岸充满生命张力的人物群像,体现了黄河儿女永远跟党走、以奋斗姿态沿着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向前的豪情壮志。

  黄河民歌春晚是地域文化与时代脉搏的一次碰撞与绽放,从中华民族广博的地域文化中探索文化自信自强之道,是地方卫视文化创作者主动响应时代召唤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传统文化血脉在历史与当下的美好传承和具体体现。它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广阔土壤中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吹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号角,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和传播作出了非凡贡献。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委会副主任、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