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敬:中国诗坛的探索者与引渡人
——“吴思敬诗学思想研究”研讨会在京召开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他在中国新诗及理论研究领域朝耕暮耘数十载结出累累硕果;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坚持办刊向广大读者传播诗学理论;新世纪以来他首开国内驻校诗人制度培养青年诗人;他持续关注并直接参与草根诗歌现象研究并加以推动……他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

  日前,“吴思敬诗学思想研究”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牛亚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原主任赵敏俐等现场致辞;《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作家出版社编审唐晓渡等以线上和视频的方式致辞。会议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主持。

  雷兴山在致辞中表示,吴思敬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诗歌评论家、学者,深耕诗歌评论与理论研究领域40余年,形成了独特的诗学思想体系。无论是内在的学术研究,还是外在的教学工作,吴思敬都已将中国诗学研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40余年来,他在中国新诗及理论研究领域朝耕暮耘,结出了累累硕果,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诗坛的探索者与引渡人。吴思敬还身兼多职,从1984年担任《诗探索》编辑开始,通过办刊向广大读者传播诗学理论;他和林莽共同发起并完善驻校诗人制度,首开当代诗坛青年诗人的培养制度;他耕耘于讲坛,作为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为诗界培养了诸多优秀的人才。

  左东岭与吴思敬是二十余年的同事,在他看来,吴思敬一直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的一面旗帜,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学术研究,吴思敬能够把理论和批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他的批评有了深度,理论研究不再枯燥空洞;第二是几十年如一日对学术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80岁高龄还在承担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他把中国新诗理论研究作为一种事业,一种理想;第三是对于全国诗坛诗歌研究领域的贡献,《诗探索》的出版、驻校诗人制度能坚持下来,期间经历了非常多的艰难困苦,很不容易。第四是对于新诗研究队伍的贡献,首都师范大学之所以有今天中国新诗及理论研究的局面,除了吴思敬本人所在之外,还跟他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有直接关系。

  程光炜指出,上世纪80年代吴思敬以诗歌批评和理论立世,他是那个年代影响最大的评论家之一。近年来,吴思敬把重心转向对诗歌“学案”的整理工作。材料文献的缺乏阻碍了当代诗歌史研究的进展,对于极度缺乏材料基础的当代诗歌史来说,这一工作功德无量。

  “吴思敬是当代诗歌的在场者,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其贡献最大的地方是对草根诗歌的推动。”李少君指出,一方面,草根诗歌是吴思敬着力最多的研究方向,除了他本人直接参与草根诗歌现象研究并加以推动,还带动一批学者、博士和硕士参与,形成了一支队伍,并构成了梯队。另一方面,吴思敬从行动上培养底层草根诗人。由于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作为诗歌高级研究机构的特殊地位,谢冕、吴思敬、林莽等人的系列举措很重要,包括驻校诗人制度、《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驻校诗人的入校仪式和研讨会等等。能够得到高等学府重要诗歌研究机构的承认,对底层草根诗人有重要激励作用。没有吴思敬等人的推动,底层草根诗歌可能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诗歌一支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新诗有史以来,几代人都怀着同一个梦想,而又以自己的方式为之添砖加瓦,吴思敬先生无疑是当代用心最深、期望最切、耕耘最勤、界面最宽、贡献最大者之一。”唐晓渡在致辞中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吴思敬参与创办其后又长期实际主持《诗探索》,到新世纪创办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并首开国内以奖掖和扶持诗歌新人为旨归的驻校诗人制度;从最初积极介入并推动所谓朦胧诗的论争,到长期坚持不懈地在密切追踪勾勒当代诗歌发展轨迹的同时,致力梳理廓清总结新诗史,包括理论史的种种积案,数十年来,吴思敬一直活跃在当代新诗理论建设最前沿。“思敬先生未必属于那种总是在重要时刻发出重要声音的人,但一定属于那种以蓬勃深切的热情和勤勉的努力,令新的可能开花结果的人。一个仗剑远游的独行侠,一个作战中军的统领,同时又是一个辛勤浇灌的园丁。让我心仪的不只是他敏锐的问题意识、开放的发现眼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包括他稳健的工作态度、周密的组织才能以及如春风般的人格魅力,所有这些当然不足以概括吴思敬诗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却都指向栖息于核心处的自由、敞亮、活力涌动,且因意识到任重道远而劳作不休的诗意之魂。”

  在闭幕致辞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分享了他对吴思敬的印象和交往经历。洪子诚在上世纪80年代阅读吴思敬的著作,使得自己在50年代到70年代积累的诗学理论知识得到了串联,通过吴思敬的书获得了一种整体感。在洪子诚看来,吴思敬是宽容的,这种宽容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外柔内刚。洪子诚回忆,在他担任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时,首师大要创建驻校诗人制度,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驻校诗人制度,请过西川、翟永明等诗人,于是他提出异议,说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诗人制度胆气不够,请的诗人不是很有名气。吴思敬虽然表情是笑呵呵的,但心里面有自己的坚持,而事实证明,吴思敬的措施、看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