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观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
栏目:观察
作者:阎晶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始终遵循“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推出以“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丰收节”为主题的“五小晚”概念。盛夏之际,七夕晚会如约而至,“泛舟”西安昆明池与江西新余仙女湖的流动式演出,让根植传统文化的雅集盛会流溢出新的时代色彩。

  今年的七夕晚会围绕寻找“中国式浪漫”这一主线,以传统文化中的“诗”“画”“礼”“乐”为载体,将七夕节俗与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视觉舞美上更是匠心独运,依托西安和新余两地极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将舞台建在山水之间,让古典雅致的亭台楼榭成为天然的表演场景,营造出七夕别具韵味的节庆氛围,践行了“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的传播宗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能启发和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思想,提升当代人的审美旨趣。2021年,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着重强调要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要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总台七夕晚会正是在“诗画礼乐”的基础上,努力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吸收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精髓并将其加以现代化表达。

  虚拟形象“磨喝乐”与现代说唱结合的节目《礼千年》充分体现出晚会的立意。“磨喝乐”是宋代流行于市井的陶俑,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晚会主创团队在溯源七夕文化的过程中,挖掘出这一习俗与文化符号,参照古代“磨喝乐”的形象,结合当下的文化审美,利用现代视觉特效技术,打造出一对憨态可掬的“磨喝乐”虚拟形象,与歌咏中国礼节的说唱歌曲《礼千年》碰撞融合。这正是立足新时代,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实践与尝试。节目《问情》将古代的乐府唱诵和当代新民歌结合起来,诠释出“活用”传统文化的创制理念。出现在节目中的“相和歌”表演形式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将其与西北新民歌巧妙结合,无疑赋予了这一历经几千年的传统表演形式新的活力。无论是“磨喝乐”还是“相和歌”,在当下的语境之中都是极为小众的文化样别。借由七夕晚会这一覆盖全民的舞台,鲜为人知的小众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多关注,这也是主创团队坚持守正创新,用创新精神赋能传统文化的一次积极探索。

  以新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这是挖掘传统文化中新时代内涵的重要途径。原创实景舞蹈《绣·水》以新余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为引,搭建起一个古朴唯美的舞台,舞者幻化为一枚绣针,在水面上穿行、跳跃、点染,让凝聚着中华儿女上千年勤劳与智慧结晶的技艺,绽放出最美的姿态。云合唱歌曲《仰世而来》从描绘古代女性群体生活图景的《汉宫乞巧图》中获得灵感,从画中女性在乞巧这天祈盼提升女红技艺,希望生活幸福美满,到今天的新时代女性在各自岗位上的不畏艰难、不懈奋斗,一脉相承的是从古至今中国女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代表在七夕“女儿节”之际共聚云端,用她们有力的歌声和自信的笑容,塑造了勤劳坚韧、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群像。

  随着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天的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加浓烈,对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更为珍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积极推动下,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优质节目频频亮相,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立足新时代精神,以创新的理念与手法,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为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中国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