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光照耀百年越剧前行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王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致敬越剧改革80周年研讨会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绍兴举办——

改革之光照耀百年越剧前行

  越剧是中国戏曲百花苑中的奇葩,承载着江南浓郁的乡情乡韵,体现出委婉抒情的艺术风格。作为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剧种,越剧在百年嬗变中一直高扬改革旗帜,不断与时代结合、不断自我更新,从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脱颖而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先生站在时代高度思考越剧的命运和前途,敢为人先、大胆变革、兼收并蓄,对越剧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在中国传统越剧的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8月1日,在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浙江省文联、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编辑部、浙江省剧协、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文联、嵊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致敬越剧改革80周年研讨会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来自越剧界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共同缅怀袁雪芬先生,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越剧改革的宝贵经验,为今天越剧的发展建言抒怀。

  与时代不断结合,成就越剧百年的生动面貌

  1906年,越剧诞生于绍兴嵊县,时称“小歌班”,全部由男性演员出演。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性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之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1942年,随着《古庙冤魂》的上演,新越剧改革拉开序幕。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前辈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越剧率先从农村民间艺术向城市现代剧场艺术转型,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机制,越剧开始进入“剧场时代”。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的经验,开始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综合艺术,另一方面学习昆曲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表演更加细腻、更具韵味。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新越剧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剧作家罗怀臻看来,“女子越剧”的诞生,是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戏剧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的大事件。越剧“全女班”的出现折射出新文化运动风潮的一个侧面。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改革者,不仅催生了女子越剧的诞生,也推动了中国女性的解放。当时很多剧种争相模仿越剧,主要就是学习越剧追求男女平等、爱情自由、人格独立的精神。上海时期是越剧发展的第一座高峰,也是越剧传播的第一次浪潮。

  在越剧改革的过程中,袁雪芬起到了“扳道岔”般的关键性作用。袁雪芬的嫡传弟子方亚芬追忆了老师的生平,她说:“作为一个女性,袁雪芬先生有着不输于男性的独特人格和胸怀魄力。她出身于没有儿子的农村家庭。作为长女,父母就是把她当男孩子养。她的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从小就教育她不要依靠别人,要独立自主,这样的思想对袁雪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她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始终保持洁身自好。最让人钦佩的就是她在20岁左右的年纪对越剧事业的高瞻远瞩,她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整个越剧艺术的发展。”

  1946年,袁雪芬自觉地接触新文化人和新文学作品,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等文艺界进步人士的推崇,被认为是“新越剧的里程碑”。1947年,袁雪芬联合当时越剧界最有影响力的十个姐妹义演越剧《山河恋》获得成功,是越剧发展历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山河恋》向广大观众和同行展示了越剧改革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扩大了越剧的影响力,以至于越剧十姐妹在当时的上海几乎家喻户晓。越剧十姐妹和创作团队留下的艺术机制、表演形式,以及众多流派唱腔,成为越剧宝贵的财富。”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德君谈道。

  越剧改革80年来,改革是持续的。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剧进行了男女合演、演现代戏的实践,扩大了越剧的表现能力,使越剧更好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越剧确实擅长表现一些古代题材,但是同样也擅长表现民间题材,它的生活气息是很浓厚的。如果没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创的男女合演现代戏,像《核桃树之恋》这样优秀的现代越剧可能很难看到。改革开放后,小百花越剧团的创立是又一次重要的改革,她们以青春的色彩吸引了当代青年观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王安奎认为。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如何“越”向未来?

  然而越剧的发展并非始终一路高歌。越剧曾经在除了广东、广西、西藏的全国各地都有越剧职业剧团,而目前仅浙、沪、闽、苏四地还保有越剧职业剧团,剧团整体数量也有大幅缩减。据统计,目前越剧观众平均年龄比京剧、昆曲、梨园戏还要大。毋庸置疑,今天越剧面临新的改革突破。

  中国剧协副主席、浙江省剧协主席茅威涛认为,1947年的《山河恋》义演,其意义在于越剧演员“有了新的觉醒”。今天越剧同样需要有“新的觉醒”和十姐妹创排《山河恋》的“大团结”,“前辈们的觉醒和团结警示我们不要沉浸在过去的辉煌和自我感动中,应该脚踏实地地认清今天越剧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今天的越剧必须寻找新的样式、新的赛道。希望通过我们这一辈的努力,能真正理解并传承前辈艺术家们的思想。”

  王安奎认为,在后续越剧改革中,有两条线要齐头并进,其中的经验值得深思借鉴。他说:“第一,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力求打破原来的传统观念,如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孔乙己》《藏书之家》等。尽管这些探索有的时候是成功的,有的时候是有曲折的,但是探索本身很有意义。第二,力求对传统的回归,对越剧源头进行探寻,发掘民间文化的价值,如浙江越剧团根据早期剧目《箍桶记》改编创作的《九斤姑娘》等。越剧工作者或在破中求立,或弥补传统之不足而求更加完美,这两个方面的努力都是有益的。”

  人们常说,越剧有两个“乳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在罗怀臻看来,不要忘记越剧还有一位“养父”,那就是绍剧。“绍剧与越剧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尤其是绍剧所代表的地域精神、人格图谱更适合男女合演。袁雪芬先生是非常清醒的,为什么后来要发展男女合演,就是因为越剧不能放弃演现代戏、要表现新的生活。那么‘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就应该有非常清晰的分工和标准。越剧本身要完成身份的确认。”罗怀臻认为。

  同时,艺术的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老观众、老审美,要广泛地吸收时代艺术的营养、更好地吸引观众,这才是葆有活力的根本动力。谈到如何与今天观众的审美相接近,茅威涛说自己惊叹于“一台好戏”创始人汉坤的一个观点——“一台好戏”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不是因为对标了任何一种演出样式,而是对标了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可以说让我醍醐灌顶,回想前辈艺术的改革不正是立足于当时的生活方式吗? ”茅威涛感慨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袁雪芬的越剧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赢得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罗怀臻认为,今天越剧必须找回属于越剧自己的内在活力、找回属于越剧自己的气质,那就是——青春气质、江南气质、唯美气质、现代气质,“从‘女子越剧’的美学品格来说,更是体现了青春的题材、青春的观念、青春的偶像。越剧必须用自己的基因延长自己的生命。随着现代文明带来更加复杂和精致化的情感、伦理、人际关系,越剧这种近代以来根植于城市文化的剧场戏剧更加具有潜在的机遇。”

  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越剧改革始终是进行时。无论顺利还是曲折,越剧前辈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以及袁雪芬先生“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人生准则将激励一代又一代越剧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