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任重道远 文化扶贫需要实干
——邓小岚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启示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竹琳  来源:中国艺术报

  4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苏翊鸣等147名同志、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领队邓小岚,是名单中唯一一个被方框特别标注的姓名,她于2022年3月21日晚病逝。邓小岚虽然远去了,但她种下并精心呵护的“马兰花”会永远盛开。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文明大国形象。在彰显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交辉共融的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由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的《奥林匹克颂》尤为令人印象深刻——清脆稚嫩的童音、圣洁空灵的旋律、小演员们天真质朴的模样,创意新颖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使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背后的故事再度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在抗日烽火中出生在阜平县农村的邓小岚是一生用笔投身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邓拓的女儿,也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及其前身马兰小乐队的创始人。淳朴的乡亲们对党和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支持和援助令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使她历经人生风风雨雨后仍牵挂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就在她晚年回到故乡、为当年因掩护父亲领导下的《晋察冀日报》的同志而牺牲的乡亲们扫墓时,偶然发现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山里的孩子们却几乎连国歌都不会唱。自幼喜爱音乐的她决定要用艺术为山村的孩子们送上一份礼物。于是,便有了这位慈爱的老人和前赴后继的志愿者们18年坚持不懈往返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教授一批又一批山里娃演奏各种乐器和声乐演唱的感人事迹。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在北京冬奥会这一世界级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昭示这些孩子的家乡河北省阜平县在响应国家号召、奋力脱贫进程中孕育出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孩子们美好动听的歌声,带给我们关于文化脱贫多角度的和深层次的启发。从不认识五线谱、唱国歌都跑调儿的怯生生的山里娃,到自信大方地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表演,邓小岚发起并得到各界人士支持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及其前身马兰小乐队一路走来的故事,为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树立了典范。以事实说话,结合这株“马兰花”的栽培养护过程,得出如下启发:

  在真正充分理解“扶贫先扶智” “文化扶贫”的重大意义价值的基础上,制订涵盖指导方针、全面规划、具体项目的任务清单和工作流程,确保切实可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终归不能靠一直被动接受捐赠性质的援助,而要真正自己站立起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除了掌握应用型知识和技术,就人和社会群体的健康和谐发展而言,同样不可轻视的还有文学艺术对人格的滋养和塑造。而这种看似无形的扶持,其影响力及意义又是超越量化评估的。正如邓小岚曾恳切地表示,她想尽办法教阜平县山村的孩子们学习音乐,调动资源为他们创造条件,并不是为了让他们都能考上专业音乐院校或参加高规格的演出,“只要他们喜欢音乐,我的目标就达到了。”恰恰是这一引导孩子喜欢上音乐的过程,直接指向文化扶贫的本质内核。

  在开展实地工作时,要本着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原则,以便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导致优势方与弱势方在文化资源占有、鉴赏能力、感知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文化扶贫工作者“放下身段”,不能自我陶醉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要真正走进人民当中去、走进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又该如何及时调整局部的文化扶贫举措。我们送文化下乡、做艺术普及工作,首先要对“送什么”“怎样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好高骛远地搞“面子工程”。如同邓小岚用通俗易懂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打开了孩子们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使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文化扶贫需要长远规划以及坚决贯彻执行的恒心和毅力,对此需做充足的思想准备。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来说,发展都是一个综合多元的过程。正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全球日益联为一体,物质生产和技术发明在不断加速翻新的同时也带来种种负面问题。“双刃剑”效应的显现,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文精神与思想启蒙的不可或缺。文化扶贫是关乎心灵的扶持,需从一个人的幼年开始一点一滴地引导,而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也是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可以有明显的显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长久持续发展,不能指望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要倚靠强大的民族文化认同与道德价值观的牢固确立。

  文化扶贫、文化育人、文化强国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大业,需要动员和组织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进。文化的概念包罗万象,造就、守护与传播文化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邓小岚作为阜平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发起人,在18年中获得了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如最初的亲朋好友捐赠乐器;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们随她一道走进山村授课,并带领孩子们到北京举行汇报演出;北京冬奥会演出准备阶段,当地学校及教育局全力配合与保障,为马兰儿童音乐节筹资建设了风格独特的“月亮舞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案例,体现出个人与组织蕴含的巨大潜能。如何充分发掘、汇聚优质高效的社会资源用于文化扶贫,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

  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专注于文化扶贫的漫长征程,杜绝功利企图,牢记责任和使命。邓小岚为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付出了18年的辛劳,直至接近生命的终点。18年间,她怀揣对革命老区后代成长成才的责任,以及对哺育过自己的“故乡”未来前景的深切关注,竭尽全力为阜平县的孩子们创造学习艺术的条件。反观近年来很多被曝光的借支教等名目包装炒作的个人或团体,提示文化扶贫的参与者需要始终保持警醒,加强自律性与规范性建设。

  青山绿水环抱、乐音歌声萦绕的阜平县,已于2020年2月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两年后,阜平县的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在世界瞩目中骄傲绽放。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前身马兰小乐队的诞生地——马兰村与时俱进地提出“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的发展目标,联结起红色热土光荣的昨天与孕育希望的今天和明天,使文化艺术成为推动山村脱贫致富、开发繁荣发展渠道的宝贵资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范本是值得参照和借鉴的,但文化扶贫也要因地制宜,不是简单仿效和复制就能成功的。文化扶贫难免会遇到困难,我们应树立信心,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真抓实干、合理布局、科学运筹,为各地的文化扶贫作出贡献。邓小岚虽然远去了,但她种下并精心呵护的“马兰花”会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