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古韵 老树新芽
——江西濒危剧种武宁采茶戏复兴记
栏目:艺林
作者:张雷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武宁采茶戏版《牡丹亭·游园惊梦》剧照

  武宁采茶戏上央视了!日前,这个消息在江西省武宁县一传开,犹如一夜东风催花开,从武宁县乡村到海外武宁人的社群,都在关注这件事情。武宁采茶戏作为江西省四大地方采茶戏之一,剧目丰富、声腔众多、历史悠久、队伍齐全,是曾经代表九江地区戏曲比肩黄梅戏、影响长江中下游两岸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在赣西北的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以及毗邻的湖北省阳新县、通山县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晚清时期,武宁采茶戏伴随着“宁红”茶漂洋出海,在南昌码头、吴城会馆里让来往商客听得聚精会神、乐而忘返;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共产党人组成的茶戏剧团“八友会”在广大山区从事地下活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武宁县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农民采茶戏剧团,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武宁人都是在采茶戏的歌声与曲调的陪伴里长大的。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商业浪潮的席卷,丰富迅猛的流行文化对传统戏剧形成了冲击,采茶戏剧团纷纷解散,武宁采茶戏变成了江西的濒危剧种,渐渐出现了青黄不接、传承断代的现象。如今,武宁采茶戏走上央视舞台,亮相于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其发展鼎盛时期都没有达到的成就,它就像是乡村振兴的一个信号,让武宁人振奋不已。而在背后推动这一切的人中,不可不提陈琴。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曲中人

  陈琴,生于江西武宁,现任九江市演艺交流促进中心地方剧种保护传承办公室主任。陈琴生于武宁山背一个采茶戏世家,是听着武宁采茶戏长大的,少女陈琴凭借着天赋嗓音和灵动表演考入江西省文艺学校开设的武宁采茶戏班,经过4年正统戏剧功底学习,她成了舞台上万众瞩目的主角,从14岁唱到24岁,一个女人最好的青春在采茶戏里绽放。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一个浪头打破了她的戏曲梦——采茶戏班解散了。她带着满腔不舍和失落,走出了生她养她成就了她的大山,去大城市闯荡。她当过主持人、演员、歌唱家,她画画、写作、做陶艺……背对着家乡的那片山水,她越走越远,成就也越来越多,可是她始终走不出梦里的那片山水,那声九板十八腔的呼唤。于是,她又重返舞台,回归武宁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源于茶,源于山水,源于这片炽风热土。自唐宋而来,武宁就以茶为特产,明代成为贡品,清代则以“宁红”享誉海内外。山水间有好茶,一千多年来武宁人在种茶、锄茶、摘茶、拣茶、制茶、卖茶、吃茶等茶事劳作与交际中形成了“茶”的文化,茶歌、茶调、茶鼓灯、散曲,渐渐衍变出专门到茶行卖唱的“唱生”、被称为南方“二人转”的小二戏、走村串户表演的板凳戏、有了专业戏班雏形的呼拢班,最终形成了有“九板十八腔”之称的武宁采茶戏。其上河流派以“上旋音”回婉较多,高亢激越、宛转悠扬,收句爽朗干脆,尤有穿云裂石之势;下河流派以“下旋音”回婉为主,缠绵悱恻、细腻生动,堪称音乐、诗歌的原生态宝藏。

  如今,面对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江南山水窟”之美誉的武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先后获得中国最美县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30余项“国字号”荣誉,武宁人看到了文化旅游业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武宁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致力于让非遗融进时代、融进旅游,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于是他们请来陈琴策划武宁采茶戏的复兴。

  重返舞台,芳华绽放情几许

  陈琴归来,再次拾起的不仅仅是她年轻时失落的梦想,也是她祖祖辈辈传承的根苗、这片大地断续的风月,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如何走好武宁采茶戏复兴的第一步,陈琴做了一件让武宁人“惊掉下巴”的事,她新编了一出武宁采茶戏版《牡丹亭》。

  武宁采茶戏传承百年,有几百个本子,经典剧目和唱段比比皆是,影响遍及湘鄂赣三省,何必寻求外戏?而且《牡丹亭》是“百戏之祖”昆曲的代表作,雅之极致,而武宁采茶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通过方言演唱,“土得掉渣”,用武宁采茶戏去唱《牡丹亭》,这不是“亵渎”经典同时也“糟踏”了采茶戏吗?何必要“越级碰瓷”,吃力不讨好?

  陈琴一语道破武宁采茶戏的困境:固步自封的环境与敝帚自珍的自卑意识。武宁采茶戏本身已经足够优美和丰富,“北腔叙家常,快板火烧房,二六郑重事,叹腔动哀肠,落魂归地府,花调跳粉墙,夹白补不足,为下先转腔”,板腔的多样甚至让录音室的专业乐队都深感奇特,它的没落不是艺术水准的没落,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封闭和“美而不自知”的孤岛意识。在信息时代,武宁采茶戏的复兴不仅仅是接续这么简单,它需要焕发能被这个时代的人接受的美与光彩,它要被看见。既然有京剧版的《牡丹亭》、越剧版的《牡丹亭》、黄梅戏版的《牡丹亭》,那为什么不可以有武宁采茶戏版的《牡丹亭》。《牡丹亭》是江西文化的标识之一,武宁采茶戏也是江西的本土戏剧,难道不比别的剧种更有碰撞的理由和火花?正因为《牡丹亭》人人皆知,用武宁采茶戏演绎之后,那些从不知道武宁采茶戏的人们才能体味到武宁采茶戏的美妙。

  此后,陈琴请来江西戏曲、曲艺史的知名专家万叶为总顾问,国家级非遗项目江西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戏剧专家邹莉莉担任导演,古词牌专家冯继魁和她一起编剧,原武宁采茶戏剧团的刘贵生作曲,和她一起设计唱腔,还请来武宁文化馆、武宁京剧团的邹芙蓉、郭少兰、程哲蓉、闵丽等人进行表演指导,陈琴饰杜丽娘,江西赣剧著名小生廖聪饰柳梦梅,历经将近两年打磨,一出武宁采茶戏版《牡丹亭·游园惊梦》横空出世。

  武宁采茶戏的四平腔清雅隽永,陈琴的唱腔温婉绵密,对于幽微情感的表露如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听者为之心醉神迷,正面的赞美和反馈如潮水般涌来。“鼓歌入山,茶曲似水,游子赤诚,乡音动人,一片山水深情”“雅俗之间,好像只在一步之遥,这一步是曲?是唱?是乐?或是三者的完美结合?”……专家们纷纷给予肯定。还有更多在外乡的游子发来诚挚的赞美和祝贺,“我在慢慢欣赏着,听醉了,家乡的采茶戏真好听,吸收了黄梅戏和赣剧的艺术精华,又不失采茶戏的韵味,百听不厌”……北京的戏迷朋友也赞美,“珠圆玉润、黄鹂鸣涧,比昆曲别是一般美妙”“这个旋律就是武宁山水的旋律,真诚地表达出来,雅俗并陈、意调双美”。

  “下一步,我要把武宁的传统剧目和经典唱段也带出去,把采茶戏融入当代生活,让爱采茶戏的人喜欢,让爱戏曲的人喜欢,让爱音乐的人喜欢,让年轻人喜欢。”陈琴说,今后将在继承传统采茶戏、赢得观众群体的基础上,步步提炼采茶戏中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元素,创作出带有这片山水基因的当代作品,让更多人认识、支持、弘扬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