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眼 文化之美 民族之魂
——历史题材纪录片《紫禁城》的初心与使命
栏目:京声京视
作者:赵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历史题材纪录片《紫禁城》剧照

  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紫禁城》,自2021年10月22日播出以来收获良好口碑。该片共12集,通过“以城看史、以史讲城”的方式,串联起中国近6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首次全景呈现了大历史独特视角下的紫禁城。该片在表征文化自信、建构民族共同体的同时积极“破圈”,让厚重的历史以清新灵动的面貌走向大众,为观众带来有营养、有意趣的精神文化补给品,为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作出了表率。

  《紫禁城》注重视听表达层面的质感,其电影般精致考究的影像语言告别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粗粝、朴实的风格,视听艺术的魅力与纪录影像的纪实感叠加在一起,使该片成为“给眼睛吃的冰激凌,给心灵坐的沙发椅”,给人以美的享受。雪后陶然亭、故宫角楼、红墙白雪枝丫等画面,对称的比例、特意的留白,尽显东方美学所蕴含的美感。空镜头的表意功能也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在第一集《基业》和第三集《远路》中讲述“兴和失守”与“大明海上事业停滞”的故事时,分别采用暴雨如注的镜头表现紧张的节奏、采用关闭城门的画面寓意海上贸易的失败,空镜的表意意象耐人寻味。此外,恢弘大气的航拍镜头、充满光影魅力的延时摄影、超乎肉眼视野范围的广角镜头的使用,也增加了该片在影像语言表达方面的精致感。

  相比其他着眼于故宫题材的纪录片,《紫禁城》的文化意义与文化格局更为高远。该片打破时空界限,以“紫禁城”为眼,观照600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在空间层面,从紫禁城出发,围绕与紫禁城相关的物件或事件辐射华夏大地,再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最终回到紫禁城内,空间的拓展带来了叙事的丰富,使其文化意涵的表达更有层次。在时间层面, 《紫禁城》同样巧妙地处理古与今的关系:一方面,12集的《紫禁城》按照时间序列来呈现紫禁城以及封建王朝的变迁历史,以线性的时间轴为主线;另一方面,在每一集历史故事的讲述中,古与今的观照是贯穿始终的,例如在讲述《永乐大典》修撰的故事时,前一部分讲到了明朝的文学艺术发展情况,随后即转场到现如今国家图书馆内珍藏的《永乐大典》原本以及相关文字,史与今即时呼应。主持人谭江海作为故事讲述人,带领观众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起到了勾连古今、引领观众思考历史与当下关系的作用。

  厚重历史“轻”传播,以年轻化的语态、清新灵动的姿态贴近新媒体时代的观众,是《紫禁城》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该片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粉丝”文化所蕴含的强大宣推力量,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太合音乐集团联合打造了《紫禁城》主题音乐专辑,以12首主题曲对应12集纪录片的主题,讲述紫禁城600年来的风云变幻。主题曲的曲风多样、风格各异,包含流行、摇滚、说唱等新派潮流音乐元素,同时兼顾京剧、歌剧等传统文化内容,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圈粉”无数。这种将流行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纪录片跨界融合的宣推方式,不仅是对流行文化所蕴含的“粉丝”宣推资源的充分运用,更是用优质纪录片内容引领流行文化风向的良好尝试。泛娱乐化语境下对“粉丝“文化进行正向引导,是助力历史题材纪录片轻量化传播的策略。

  在新媒体平台积极部署传播矩阵,让厚重的历史与广泛的观众在“云端”相见,是《紫禁城》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展现民族之魂、建构民族认同感的经验所在。该片除在北京卫视播出外,同步上线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以及咪咕视频。其中,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后观看量达到44.8万人次,网友通过弹幕纷纷表示“再来亿遍”“自豪身为中国人”“发现宝藏”“来涨知识了”等。在腾讯视频、咪咕视频上线后也引发网友“全新的历史网课来了”“我们故宫太美了啊”“喜欢这样的阐述”等留言。同时,官方微博账号“北京卫视”在微博开设的“#大型纪录片紫禁城#”话题阅读量达9889万,讨论达21.7万人次。《紫禁城》积极抢占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空间,打入新媒体时代观众活跃的舆论阵地,拉近了厚重历史题材与网络观众之间的距离,成为年轻一代获取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补给品,其“破圈”传播的经验值得肯定。

  以艺术之眼传递文化之美,以文化之美凝聚民族之魂,可以说是纪录片《紫禁城》的初心与使命。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