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2》引发专家热议——
微光点亮世界,电影照进现实
栏目:观察
作者:司木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误杀2》剧照

  12月17日,电影《误杀2》全国公映,并取得票房佳绩。作为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黑马”电影《误杀》的后续作品,《误杀2》在题材和类型层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得到众多业内专家的认可。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壹同传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聚影汇(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误杀2》专家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研讨会以“微光点亮世界,电影照进现实”为主题,影片导演戴墨,总制片人钱重远,编剧李鹏、刘吾驷与来自业界、学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就影片的创作手法突破、情感表达挖掘、现实主义探讨等进行了深度交流。

  深挖类型聚焦情感,打造“误杀”IP品牌

  钱重远和戴墨介绍,《误杀2》在编剧、监制、声音指导、美术指导、剪辑等主创团队上延续了《误杀》的原班人马,影片虽取材自2002年的美国影片《迫在眉梢》,但在本土化的处理、反转剧情的添加、现实主题的提升等层面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既要有所创新,又要打造一个连续性“误杀IP”,为此剧本前后修改达10稿。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从文本与产业两个层面阐述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他认为相比于第一部,《误杀2》通过全新的故事展开了新的思考、新的表达,影片通过精妙的叙事结构、精巧的悬念设置、不断反转的人物刻画,让观众在“猜到与猜不到”之间,认同和接受剧情并产生共情。

  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影片在主题、题材、演员阵容、故事视角等层面对“误杀IP”进行了巩固,通过类型化的手法、流畅的叙事把“家庭”和“社会”两大元素较好地结合在一起,“黑暗中才能看到微光”的主旨也与上作一脉相承,表达底层民众对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反思和批判,影片最后的结局,也实现了道德和伦理的缝合。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代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从“误杀”系列的传承与拓展上进行分析,认为影片通过聚焦医患题材,强化了剧情矛盾与冲突、预设了情感的痛楚与温情、挖掘了社会议题的深度与广度,更能触动观众;同时,《误杀2》实现了类型化的强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显示了主创高超的剧作能力。而在反转的背后,又兼具人文思辨价值,实现了一种社会思考和精神思考的高度。

  父爱如山,注入非凡守护力量

  亲情主题,是“误杀”系列始终强化的要点和要素,《误杀2》更是立足小人物,通过底层视角,塑造了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父亲形象,彰显了平凡人物为爱而激起的非凡守护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用“精彩情节引人入胜、人情世故触目惊心、世态炎凉折射巧妙”概括了自己对《误杀2》的理解,认为影片的核心在于反转之妙、病患家庭之痛、社会思考之深,延续了“误杀”系列的主旨。《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则称赞了影片对父子亲情、善恶判断、生命权利的表达和思索。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表示,《误杀2》通过人物表演和剧情推演,在层层反转和剖析后,将最终的情感点落在了父亲的角色身上,完成了“善良的普通人亦是生活中的勇士”的“大人格”塑造。影片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周密的设计和多重反转后,一次又一次震撼着观众。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表示,《误杀2》主题和风格实现了与上作的统一,延续了“小人物对抗命运不公,父母为孩子与强权斗争”的主题,通过架空时间地点的设计,勇敢地展示了医患、渎职等重压下底层人物的抗争,从而实现了情感的传递,影片对主角父子亲情的刻画尤其具有感染力。

  坚守希望,深思复杂社会话题

  最近几年,优秀国产现实题材影片强势崛起,成为市场的主流。李鹏和刘吾驷在研讨会现场分享了创作《误杀2》剧本的初衷和感悟,表示在主题层面上,更希望找到一个“抓手”——反映社会现实话题、折射社会真实观照,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够让观众代入其中,产生思考。

  在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涛看来,《误杀2》是一部观众喜闻乐见、颇具市场潜力的影片,作品悬念设置非常出色,主人公的命运经历了多层次的反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称赞《误杀2》是一部有着社会批判的勇气、人性反思的深度、情感共鸣的力度、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的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误杀2》通过“社会正义、社会仁爱、社会宽容、社会和解”四大核心要素,层层递进,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探讨。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