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给父老乡亲 唱进大家的心坎里
栏目:星光
作者:张明旭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金钟奖的比赛,第一次是2015年入围半决赛,第二次是2019年进决赛,第三次也就是这次拿了第一名。每一次都有显著的进步,可以说金钟奖的比赛见证了我的成长。这次金钟奖的决赛,我是第12个出场,也是最后一个。当比赛成绩最终出来的时候,我有点不敢相信,激动得整夜都没睡着觉。

  我来自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我是土族,这次代表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参赛。但我对成都感到特别亲切,没有陌生感,因为我是在四川音乐学院读的本科,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读研究生。所以金钟奖在成都举行有一种在我家门口举办的感觉,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就像我演唱的《下四川》,真正有种回到艺术之路起点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比赛首次在决赛阶段使用乐队伴奏演唱,以前都是钢琴伴奏,这对于选手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决赛我选的两首歌曲,第一首《天路》大家都耳熟能详,以前也跟乐队合作比较多;第二首歌是新编《下四川》,这首歌是比较典型的青海花儿。之所以是新编,是因为我自己加入了一些改编,比如在歌曲的引子部分是用我本民族土语唱出来的,更有独特的韵味和风采。但到和乐队演唱这个环节时还是有点紧张,一个是因为歌曲的难度大,另外像唱花儿这种演唱方式主要还是口传心授,没有非常固定的演唱方式,可以说每次唱都有一定的即兴性。这在与乐队配合方面就更需要功力、经验和多次的磨合,感谢指挥张国勇和贵阳交响乐团的辛勤付出。

  金钟奖可以说是我们声乐专业学习者和从业者的标杆,也是业内最具专业性的音乐顶级赛事。每一次参加金钟奖,对个人在声乐学习这条道路上的成长和帮助是很大的。从全国选拔赛到进入复赛、半决赛、决赛,每一轮参赛的曲目都不一样,要求曲目不能重复,包括古曲、为古诗词谱曲的歌曲、中国歌剧选段、艺术歌曲、中国传统民歌或戏曲改编的作品。决赛更是要求唱一首2000年以来的新歌和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对选手的演唱要求非常全面,更能考量出选手的实力和潜力。前两次参加金钟奖也为我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次最终进入十二强的决赛并在最后一个登场,可以说多年的积累达到了一个巅峰。几届比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参加金钟奖这种顶级赛事,我们演唱,唱的不是歌,而是内涵和修养。

  另外选歌很重要,要适合自己的唱法,有自己的味道,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点。因为中国的民族声乐特别讲究味道,你唱出来的东西没有味道,那肯定是打动不了评委和观众的。尤其是走到最后一关,对于台上都是水平很高的选手而言,演唱特色以及个性特点是必不可少的。

  从我的角度讲,是把我最喜欢的歌唱给大家听。我来自青海,又在西藏当过兵,《天路》来自雪域高原,特别能表达我的心声。我今年34岁,这也是能够参加的最后一届金钟奖,新编《下四川》也是我对自己金钟之旅的一种感怀,是我对民歌演唱的一种传承和探索。

  歌曲是唱给大众、唱给老百姓的,比赛后我可能将走向职业歌手的道路,会在更多的场合唱歌给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听,唱给广大基层的人民群众。所以接地气很重要,要听得懂他们的心声。要唱祖国的山山水水,唱给父老乡亲,唱进他们的心坎里。从小我就热爱唱歌,也喜欢给身边的人唱,这是我唱歌的初心。我希望多唱一些好作品,也能出一些好作品让大家再一次认识我。

  在比赛结束后评委和选手见面的环节,听戚建波、赵麟等作曲家评委对选手比赛的点评,让我很受启发。包括他们从另一种角度对民族歌曲创作的想法,我也很受激励。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会唱一些新歌献给大家。

  我想获得金钟奖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契机。可以认真总结回顾过去,努力把握现在,而对于未来我也不怕。我会继续坚持我的本心,一如既往地一直走下去。用最朴实的话讲,就是“要稳住”!

  (张明旭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一名)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