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歌》专辑音乐分享会暨文化论坛举行——
余隆、叶小钢:
中西文化在这里实现历史性的相遇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的《送别》一诗分别由德国歌唱家和中国歌唱家用迥然不同的声音演唱呈现。《大地之歌》专辑上中国黄山磅礴的云海景观展现在杜比影院的大银幕上,映衬着整首专辑的意境。10月14日,环球音乐中国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在北京的杜比影院举办音乐分享会暨文化论坛,以庆祝环球音乐旗下古典音乐厂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录制的唱片《大地之歌》杜比全景声沉浸式音频专辑的发行。

  该专辑由著名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录制。音乐分享会中用杜比全景声格式播放了《大地之歌》专辑中的两首音乐作品,这也是国内观众首次在杜比影院环境中欣赏杜比全景声格式的古典音乐作品。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大地之歌》专辑收录了西方作曲家马勒和中国作曲家叶小钢相隔一个世纪创作的两部《大地之歌》。分享会后的文化论坛上,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等嘉宾,与听众分享了聆听专辑的感想。

  上世纪80年代,余隆留学德国时,认为马勒选取7首中国唐诗作为歌词谱写的交响乐组曲《大地之歌》是非常好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那时他就萌生将唐诗的中文原版谱入音乐。回国后,余隆创立了中国爱乐乐团,并与叶小钢深入讨论了他多年以来的想法,请这位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一部真正用唐诗来演唱的中国的《大地之歌》。2005年叶小钢接受余隆的委约,同样选取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7首唐诗,完成了《大地之歌》的同题创作,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叶小钢的代表作之一。

  忆起自己许多年前与指挥大师李德伦先生的交谈,余隆说,李德伦先生当时曾说过,其实“大地之歌”翻译成“尘世之歌”更准确,马勒的音乐中有一种走入凡尘的心境。相隔一百年的两部《大地之歌》看似无关,却同样来自中国唐代诗歌,两位作曲家在音乐中对之有不同的诠释。马勒本身要颓废一些,却在音乐中写得更入世;而叶小钢本身更积极,却写得更出世。马勒的音乐意境仿佛色彩鲜艳的油画,叶小钢的音乐意境则像中国元素和意境的水墨画,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种中西文化的不同意境在《大地之歌》专辑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相遇和对话。

  叶小钢则分享了他和马勒相隔一个世纪创作的两部《大地之歌》之间的微妙差异和相似之处,“在我看来,马勒的音乐充满了幻灭感,但我的作品表达了一个中年人对世界仍然充满雄心壮志。作为一名当代作曲家,我的作品风格迥异。当我第一次听到我的音乐以杜比全景声格式呈现时,我感到震惊,好像它读懂了我的心。它让创作者的调色板更为丰富,为音乐创作带来更多空间和自由,使得我心中的艺术表达更为精确。”

  这也许是2004年余隆邀请叶小钢谱写中国版《大地之歌》的初衷,将近二十年后,这一深刻思考和创作的意义更加凸显出来——《大地之歌》专辑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相遇,通过马勒和叶小钢相隔一百年的两部《大地之歌》,人们听到了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听到了上个世纪与当今时代的对话,听到了西方作曲家与中国音乐家的对话。在余隆看来,“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双联画’,看到欧洲人如何看待爱情、快乐和死亡,以及中国人对同样事物和概念如何去感受。马勒和叶小钢以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情感,对人类共同的经验和从对方角度看世界的重要性有很多启示。对古典音乐的聆听和感受来说,技术再伟大还是与音乐会现场给听众带来的感受不一样,作品内容才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令人惊艳的录音技术是让思想情感飞翔的双翅。作为中国指挥家,我特别希望国外乐团的音乐会上有更多中国作品的上演,中国音乐家也通过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将深邃博大的中国文化带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