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又如何理解荆轲?
如何理解“我们”?
栏目:新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师大版莫言话剧《我们的荆轲》在京首演,启发人们思索——

今天,我们又如何理解荆轲?如何理解“我们”?

  “如果遇到荆轲那样的困境,我们是否还有别样的选择”,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我们的荆轲》编剧及艺术总监、著名作家莫言为北师大版话剧《我们的荆轲》题写的寄语,也是今天反观荆轲刺秦这样的经典故事可能产生的追问,更是北师大师生集结多所院校大学生重新演绎莫言这一剧作试图探寻的意义空间。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发起的“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首作——北师大版话剧《我们的荆轲》在京首演,这也是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莫言的剧本《我们的荆轲》进行舞台诠释10年之后的全新再创作。

  以田字形结构划分成4个框架式区域的舞台,像是商品橱窗,也像是显示器屏幕。4个区域的面积不均分。当场灯熄灭后,一侧最边缘的区域的灯光亮起,白色幕帘打开,高渐离、狗屠、秦舞阳等几个角色出现在这个有些逼仄的空间内,身着的服饰像是那个年代的,却又有些现代,发式仿佛在还原人物,又有人没有遮住甚或有意露出染过的时尚发色,几个人似演非演,全情投入又如戏谑调侃般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表演的同时,秦舞阳在直播,高渐离和狗屠在刷短视频,都专注在自己的事情,彼此交流感很弱。而与之相隔的另一个区域的白色幕帘上,出现了投影画面,或是正在刷抖音的人,或是被不停刷屏的短视频页面,或静态或动态,与不远处正在表演的区域遥相呼应,但又仿若毫不相关……

  既古典又现代,既有传统演绎又带有荒诞色彩,既是舞台剧场呈现又有影像媒介表达,既是古老的历史故事又是前卫的当下寓言,既在戏里又似戏外,既是解构也是建构……在如此新颖的感觉中,观众开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戏剧的意义已经在生成中不断叠加。在莫言题写的剧名和场名引领下,4幕,近100分钟内,古老的荆轲刺秦故事在这样独特的舞台结构与表现手法中被一众学子以现代话语重新讲述。伴随着主人公荆轲在生命境遇中对“侠”与夹缝中生活之人的思索,观众亦在舞台上的“他们”中思考和发现着“我们”。同时,生命的意义在更开阔的空间中隐约浮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信息茧房、阶层流动……种种话题的抽象化直观呈现,不断触及和彰显具有时代性的丰富内涵,戏剧意义的边界在不断延伸和放大。

  正如北师大文创专业2020级硕士、《我们的荆轲》导演李雅婷所言,复观过往,再读经典,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荆轲、如何理解“我们”?“该剧正是对这种深沉反思的呼唤与应答,希望回答‘什么是荆轲的困境’‘荆轲要面对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年轻人面对当下生活的反躬自问,本质上是剖析自我与理解世界。主创们都将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索熔铸于作品之中,在实践中思考,在演出中对话。”

  “7个人演的这一台戏,有时100个人的大剧场戏都无法产生这种聚力千钧的震撼。”北师大教授、诗人欧阳江河欣喜于该剧用当代戏剧语言实现了更多向度的戏剧呈现。在他看来,尤其是“燕姬”这一角色的改编既是文学的也是哲学的,既是想象的也是当下的,是对历史的穿越与总结,是对正在发生和或许仍未发生之事的隐喻。燕姬与荆轲的合体,把侠客的故事转换为关于人类命运更为深刻的故事。他表示,该创作带有启示性,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装置化、影像化和多媒体化,甚至有一些恶搞等手法的运用,以及画外音提出问题的嵌入令其惊讶,很有想象力、很顺畅、很当代、很年轻化地演绎了这个老故事。

  “以前因为我长期在学校教学,对校园文化有一个已经定型的看法,但是这部戏完全刷新了我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实际上今天的校园文化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这部戏把过去所谓的校园文化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我们看到了校园文化不仅只限于校园的崭新意义。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诗人西川说。

  莫言表示:“《我们的荆轲》北师大这一版,是可以跟‘人艺版’共同存在的,它演绎了很多‘人艺版’没有演绎出来的东西,或者说它突出了某些方面。毫无疑问人艺是辉煌的舞台,有着传统的人艺风格。也许我们的同学们在某些专业性方面不如他们,但是我们扬长避短,我们的长处就在于我们的思维是现代的、我们的思想是超前的。这样一个新版本建立了当下与历史的一种对话,尤其重要的是建立了批评和创作的舞台对话。”莫言坦言,作为原作者,该剧的演绎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人艺版’是辉煌的,甚至是壮丽的,它用那样一种方式保持了一种中国历史剧的宏大风格;北师大这一版是哲学的,是思辨的,是现代的,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的。”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我们的荆轲》制作人梁振华介绍,以该剧为首作的“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计划每年选择一部当代文学经典进行戏剧化改造,并邀请专业人士深度介入,在实践中培养、输出中国优秀青年戏剧创作人才,更力图创作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探索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的发展可能。接下来,将推动《活着》《文城》《黄雀记》等文学经典的戏剧创作,进一步丰富高校戏剧文化,让文学经典走入校园,和时代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