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典藏精品呈现“百花齐放”盛景
栏目:聚焦
作者:德加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东风吹遍百花开(纸本设色) 北京中国画院花鸟组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画院(原名北京中国画院)建院之初,一幅由花鸟组画家集体创作的《东风吹遍百花开》,蕴藉了艺术家们对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期许。而今,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喜,北京画院的画家们更以祖国大地东西南北中的奇珍异卉为表现题材,绘制《百花齐放》组画,其中既有祖国南海岛礁上的花草,也有昆仑山上的雪莲,以“百花齐放”祝福祖国繁荣昌盛——10月1日至3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美协、北京画院承办的“百花齐放——北京画院创作与典藏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参展作品选自北京画院的经典创作与精品力藏,于“十一”国庆来临之际,北京画院集全院之力,以丹青翰墨为全国人民献上一场异彩纷呈的艺术佳宴。

  六十余载风雨兼程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画传承千年,笔墨急需乘势而变,图写新貌。1957年5月14日,中央文化部礼堂内,政界艺林群贤毕至、文坛画苑少长咸集,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周恩来总理亲临会场致辞:“希望北京中国画院今后能团结中国的画家,继承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吸收外国绘画的长处,努力创作,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培养后代,让百花齐放、众美争妍,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新美术而斗争。”总理的发言不仅为画院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明确了画院的社会职责,而这也是北京画院一直以来所坚守的方向。60余年,北京画院强调创作与创新相结合,招贤纳士不惟学历所囿;强调学术研究与收藏相结合,安于寂寞之道、埋头躬耕;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师徒相授;注重打造创作人才、研究人才、艺术管理人才齐头并进的综合队伍,如今已成为中国艺术生态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展览通过四个篇章介绍了北京画院在研究、收藏、创作、交流等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芙蓉国里尽朝晖”篇章以“中国红”为主题,阐释了中国人尚“红”文化的变迁,显示出北京画院立足于艺术本体与创作方法的研究与展示思路,该板块以鲜活的颜料实物、详尽的文献资料、生动的多媒体影像,为观众搭建了一处自然科学小课堂。“无限枝头好颜色”篇章展示了北京画院的经典收藏,这其中既有国画名家潘天寿的水墨巨制《鹰》,也有靳尚谊、钟涵、闫振铎等油画大家或具象或抽象的艺术佳作。此外,黄永玉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主题绘画《中国=mc2》也在展览中呈现。“春来喜气绕华堂”篇章与观众分享北京画院在职画家的艺术创作,阐释了画家们以艺术的方式记录社会变迁的文化职责与使命担当。“几点朱砂花更红”篇章展示了北京画院对齐白石艺术的收藏与研究,这一板块的作品曾在雅典展出,以哲学的视角碰撞出两个古老民族的艺术火花。

鹰(纸本设色) 潘天寿

  精研创作 传灯井然

  肩负着中国画传承的历史使命,北京画院在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引领时代的旗手。建院之初,画院聚集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于非闇等画坛耆老;此后陆续引进周思聪、王明明、李小可等中坚力量;直到今天,这座大匠之门先后汇聚了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优秀的艺术家180余位,可谓妙墨无数、传灯井然。

  北京画院坚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画家们用手中的画笔为人民群众塑像,描绘社会建设,讴歌时代,感悟生活,创作出诸多具有时代意义并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画院画家集体创作了一件长达46米的长卷《首都之春》。这件作品绘制了整个长安街及其沿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既有现实景观的精心描绘,又有社会运动、人民生活,以及工业建设场景的真实记录,堪称上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作为各国领导人合影背景的山水画巨制《众志成城》正是由北京画院画家创作完成的,苍茫的秋原,万里长城傲然雄踞,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意志与力量。由山水画家合力创作的《井冈叠翠》则是建党百年的节日献礼,作品以传统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描绘了郁郁葱葱的井冈山,并以苍松象征了革命圣地江山永固、岁月绵长的峥嵘气象。

晓霜幽寂静心斋(纸本设色) 王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