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大义 彰显荆楚文化特色
——观湖北优秀舞剧、舞蹈诗云展播
栏目:品味
作者:邱颖  来源:中国艺术报

  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与发展中心区域,本土文化的艺术宝藏取之不竭。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北省舞协团结全省舞蹈界,以“舞动新时代 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将集合民俗风情、具有荆楚精神内核的大型优秀舞剧、舞蹈诗作品《编钟乐舞》《楚韵》《筑城记》《王昭君》《土里巴人》《山水谣》《荷花赋》《家住长江边》《楚水巴山》以云展播方式集中推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巫”构成荆楚文化的信仰基础。云展播的舞蹈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的原始“巫”文化表现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又富有想象与激情。《编钟乐舞》《楚韵》《楚水巴山》《家住长江边》等作品,对荆楚文化意象的构建描写,无不充满着浪漫绮丽和气势恢宏。《编钟乐舞》是以曾侯乙编钟为主体,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全剧的核心思想,表现楚国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祭祀、征战、农事等诸多场面,具备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和古朴粗犷的荆楚风貌。其第四乐章“楚韵千秋”中演绎的《演兵》,用“武舞”的形式表现了战士出征前的豪气锋芒和楚人尚武的雄风。勇士们身披铠甲,锣鼓助威,流露出一种豪情万丈、气盖山河的力量感。

  古代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是湖北大型舞剧、舞蹈诗的重要表现对象。历史英雄人物形象折射着其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文化类型。舞剧《王昭君》分为四幕,即“桃花雨”“深宫柳”“霜天雁”和“苍穹月”,编导门文元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以人物的情感表达为驱动力,通过悲情氛围的营造来实现剧中人物崇高精神的超拔,将王昭君置于“南方”“宫廷”“大漠”的时空跨度中,再现了王昭君从少女时代到步入汉宫,再到塞外和亲的全过程。通过人物的性格动机和情感滋长变化来构建外在的叙事逻辑,讲述王昭君的“大美大义”以及为民族和睦架起友谊之桥的人生历程。《筑城记》讲述3500多年前商初遗址盘龙城的故事,从“遗愿”开始述说,部落首领在遭受外族侵犯后以身殉职,并把筑城卫疆的重任托付给即将出生的双胞胎儿子。一方面,部落沃土的开拓精神,季敖、季尚与兰荪的爱情纠葛,彰显英雄神灵的悲壮情怀与复杂情感,他们身上肩负

  的宿命担当与大爱情怀等增添了其“圆形人物”的人性色彩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舞剧散发着浓烈巫傩文化气息,运用祭祀、请神、祈福等情节,饱含着原始的神秘感与雄劲的生命力量,实现了对原有神话故事文化意蕴进行表达的同时,又凸显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这些舞剧、舞蹈诗云展播作品保存着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土家族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以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作为创作题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特点。湖北地域是荆楚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浓郁的荆楚风情是湖北舞蹈的特征所在,《楚韵》是蕴含屈原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柢深沉的文化体系。长袖舞和武器舞融合,“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编钟乐舞》中的乐舞《迎神》呈现祭祀场面,采用200多套具有龙凤图案的服饰,歌乐舞三位一体,加之服饰和服饰图像,给予综合展现。大型民族舞剧《荷花赋》把戏曲艺术与故土情怀贯穿全剧,知名舞剧编导李承祥认为,《荷花赋》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和深层的传统舞蹈内涵,将观众带入充满浪漫情调的境界中,那由荆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传达出了湖北文化地域性的内在精神。

  在笔者看来,湖北的舞蹈创作在饱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应使艺术作品不断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自我更新和超越,多创作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思想情感的优秀作品,为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任务,贡献文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