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湾改编》:
兼顾历史真实与文艺之美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范咏戈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三湾改编”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带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早期探索中的一次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三湾改编》应运而生。该片聚焦“三湾改编”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以独具开创性的视角和叙事手法,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创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故事。

  在以往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对“三湾改编”这一历史事件都有不同篇幅和形式的呈现,但将这一题材单独提出来深入展开,还几乎没有过尝试,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这一段历史还不够熟悉。电影《三湾改编》将这段历史作为故事核心,并围绕这一主题以崭新的高度展现“三湾改编”真实的历史面貌,为当下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份新颖而宝贵的教材,让观众更加深刻理解了“三湾改编”在革命历史上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三湾改编》也是一部别样的“伟人颂”。影视作品中对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形象都有着丰富细致的刻画,如何在影片里立体而鲜明地塑造好这样一位伟人形象,是对影片主创团队的一个极大考验。电影《三湾改编》牢牢把握并突出毛泽东的探索精神和政治智慧,展现他在思考与摸索中突破重重障碍,克服一切困难为建党建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影片中通过一些闪回画面以及人物语言和行动上的细节来表现毛泽东思考的艰难。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身上具有这样大智大勇的品质,才能带领党和人民书写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才能成为开创新中国的伟大领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三湾改编》表现毛泽东作为军事家的一面尤其鲜明,无论是他拿着枪看地图的形象刻画,还是他分析敌情时体现出的睿智果决,都着力突出了毛泽东独一无二的军事才能。

  作为在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诞生的文艺作品,《三湾改编》还是一部极具当下性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不是为了讲历史而讲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立足当下,不忘初心。从“党指挥枪”原则的提出,到古田会议形成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这一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脉络延续至今,对今天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建设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走精兵之道才是强军之道,“三湾改编”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当下性。

  “三湾改编”作为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将其搬上银幕不仅要考虑其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和观赏性,也要保证对历史还原的准确性,通过影片讲好党史和军史。电影《三湾改编》兼顾历史真实与文艺之美,用一个个细节生动形象地讲好真实的历史故事。例如影片多次借挖红薯、吃红薯这样的小事来体现人民军队要官兵平等、依靠群众,在尊重和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将再现与表现相结合。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使用了领袖的纪录片和有关重要人物的肖像,是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进一步渲染、强化,使影片如同一幅镶嵌了精美画框的图画,增强了影片本身艺术层面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人民军队的发展建设历经风雨,电影《三湾改编》在革命历史中挖掘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切口,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审美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质文艺作品。影片以鲜活热烈的革命者形象与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透过银幕带给观众思想上的震撼和感染,使今天的年轻一代与老一辈革命家之间产生精神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系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