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生活大地,践行文艺使命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获得者潘鲁生
作者:钟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七一”前夕,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为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发奖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作为文艺界、教育界的优秀党员,潘鲁生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扎根乡土田野,开展民间文艺的研究、教育、保护和发展实践,践行了文艺服务人民的坚实使命。

  社会转型、生活变迁,留住乡愁记忆,守护文化家园,潘鲁生四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投入民间文艺的田野调查和保护实践。他深入全国传统村落,走访民间艺人,整理口述档案,记录工艺流程,留存影像资料,抢救整理了珍贵民间手工技艺,收集了一系列民间文艺作品,并于1998年筹建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日前,在民艺收藏与研究的基础上,潘鲁生主编的大型文化丛书《中国民艺馆》,作为国内首套成系列展示中华农耕时代民间造物艺术的原创作品,输出多个语种版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赢得国际共鸣。

  潘鲁生深知,传承发展民间文艺,不仅要留下活态的文化档案,还要续传文化创造的精神力量。就此他积极建设中国的民间文艺学科,提出构建中国“手艺学”等学术命题,完成《民艺学论纲》《美在乡村》等专著,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致力以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中华数千年民间文艺和广阔蓬勃的乡村文化做出理论阐释和学术把握。新时代,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潘鲁生参与组织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重大学术工程,以期填补民间工艺集成编纂空白,并留存代代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大系。

  艺术来自生活,回归生活,民间文艺要造福人民,中国设计要为人民而设计。潘鲁生坚持把田野调研、学术研究的成果用于实践,根据对乡村手工艺的持续调研,提出发展“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命题,并积极组织“手工艺扶贫”公益服务,组织设计志愿者开展设计服务,组织开展“农具革新”等民生设计,服务改善乡村生活,关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促进手艺农户创业致富,促进贫困乡村创建民间文化名片,致力以设计服务民生,以手艺脱贫、文化致富的服务实践助力扶贫攻坚、乡村振兴。

  带着对乡土的热情、对文化的自信、对民艺的初心、对党和祖国的热忱,潘鲁生积极开展设计和创作,“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形象和精神。潘鲁生曾担任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视觉形象统筹专家组组长、文艺演出副总导演和艺术总监制,通过民间艺术语言表现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服务展现新时代大国外交形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艺术创意设计中,邀请民间艺人,组建创意团队,历时一年设计创作剪纸和面塑作品,装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民间文艺样式表达人民的心声。作为中共一大纪念馆前厅壁画主创,潘鲁生以创新的工艺语言诠释和展现建党百年壮阔辉煌的历史征程。

  把乡土情感、文化初心、教育情怀传播给学生,潘鲁生执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近四十年,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致力培养有文化自信、有民生情怀的艺术设计人才。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全力组织防疫主题创作,带领4000余名师生创作10个门类的5000余件作品,宣传防疫政策,普及防护知识,歌颂先进事迹,记录防疫战“疫”生活。他倡导“思政+设计”,在全国艺术院校率先倡导发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依托艺术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系统设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为人民而设计”“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等主题创作,文化的种子在大学落地生根。

  “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潘鲁生行走在民间文艺的田野中,实践在艺术教育的一线,脚踏生活大地,坚守初心使命,服务铸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步履坚实,充满力量。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