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民乐作品
更需寓教于“乐”、寓教于“奏”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青少年民乐作品更需寓教于“乐”、寓教于“奏”

——第七届民族管弦乐(青少年题材)新作品征集展演观察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作曲家布里顿于1946年受英国教育部委托为科教纪录片《管弦乐队的乐器》谱写的一首变奏曲。这部作品不仅使广大青少年演奏者受益匪浅,对听众来说也不啻为一种美好的享受。在日前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七届民族管弦乐(青少年题材)新作品征集展演音乐会中,一首颇为有趣的、属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乐队指南”作品引起了关注和好评,这部名为《湘调狂想——鸭婆子呷呷》作品的创作构思就来源于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以湖南民歌《鸭婆子呷呷》的旋律为主导动机,分别以独奏、重奏、协奏、全奏、即兴华彩等多种演奏方式,向观众充分展示民族器乐的魅力所在。

  青年女作曲家熊欣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坚持“给青少年写的作品在取材、作品结构方面一定不能写得太过复杂,以简朴并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为主要考虑。”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对这部作品印象深刻,她认为,《湘调狂想——鸭婆子呷呷》以“乐队协奏曲”的新颖形式,立意鲜明地让年轻演奏家们在这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青少年乐队指南”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奏”。而更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的“乐队协奏曲”的定位,不只是简单地让各件民族乐器单独亮相,而是在精准的技术控制下,让演奏实现“有限的难”和“无尽的趣”。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第七届民族管弦乐(青少年题材)新作品征集展演研讨会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担任主持。会议邀请张殿英、刘峪升、唐建平、赵仲明、冯卓慧、侯钧、郭志平、栾冬、景作人、兰维薇等10余位作曲、指挥、教育、理论、管理、传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这次展演的12部征集入围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创作和推广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民乐作品,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栾冬看来,这次征集展演的作品取材比较丰富,有客家舞火龙、音乐童话心理剧、福建南音、梆子腔、湖南民歌、西安鼓乐等等;地域风格鲜明,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风格特色的作品,也有我国西北地区、湖南、福建等地民族器乐色彩的作品。他认为,这是一次兼具高度、深度、广度和亲和度,新颖有趣的展演展示活动。兰维薇同样认为,作曲家们在面对“青少年”这个命题时,既没有迎合,也未刻意照拂,而是俯下身,用“少年心”书写具有“少年感”的音乐,如根据乡野童谣写就的《湘调狂想——鸭婆子呷呷》 ,以傲然之姿比喻青少年的才俊、充满朝气和锐气的《腾骏绝尘》,笔法洗练、韵律轻盈的《寻——鸣》等,不落于某个具体的意象,而是用音乐本身说话,其旋律、节奏、音响、配器都洋溢着生机和朝气,色彩鲜亮明丽,情绪饱满积极。

  对于“青少年”这个特定受众群体而言,无论是聆听还是演奏,扎实的写作与对难度的精准把握同样重要,且音乐本身的内容与趣味比乐曲说明更具说服力,要着力探索简而不弱的创作手法、青而不涩的创作语言。兰维薇提出,面对青少年这个特定的年龄段,作曲家们并未将情感和审美简单化、脸谱化、同质化,而是对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共情能力充满信心。“人生的青少年阶段,从情绪意志到情感审美,其实是比较多面甚至复杂的:纯洁又早熟,自负又怀疑,天真又敏感,羞涩又多情。在《丝海的呼唤》这个作品中,我不光听到了深沉温厚的情感,还从悠悠南琶、缭绕的南箫中听到了南国别样的声音景致。这是作曲家将自己对故乡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信心写进了丝竹管弦里,又借由抚丝弄管的一双双年轻的手,将传统的美与深情传承下来。”《丝海的呼唤》的作曲黄忠钊很珍惜这次征集展演的机会,也是入围作品作曲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长期从事民族器乐教学和创作工作,这部作品也是从最初的室内乐作品延展成为后来民族管弦乐的大乐队作品,使得传统南音古乐器与宏大壮阔的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相互辉映又融为一体。

  创作本不易,有针对性的创作更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与创作相连,演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将新创作品完美演绎呈现的关键所在。作为乐团的管理者,栾冬有很深的感受,相较于这次展演音乐会是由中央民族乐团这样顶尖的专业性民族管弦乐团演奏,他也很关心写给青少年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如何能够真正“下沉”到建制并不是十分完备的非职业乐团以及学校民族乐团中,“我们的编制设定和作品创作是否可以考虑有一些标准,如45人以下的室内乐或者组合的编制是怎么样安排演奏的,45-50人、50-60人、60-70人的乐队编制又是怎么安排等等,不顾音乐规律的各种形式混演可能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正如吴玉霞所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作曲家的一度创作之后,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也极为重要。作品只有呈现在舞台上,被无数次地演绎、聆听、打磨、修改,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进而成为经典佳作。”

  为青少年而“乐”、为青少年而“奏”,就是在书写中国民族管弦乐大业的未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高度评价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从2006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七届的民族管弦乐(青少年题材)新作品征集活动。他们认为,征集不单单为业内积累了优秀作品,人才积累效应更是愈发明显,收获令人欣喜。对于今后的作品征集活动,专家们期待能够对已完成的七届展演的入围作品做一次很好的梳理,重点摸清青少年团体真正需要和喜爱演奏什么样的作品,并继续与教育部门、各级各类院团、社会团体通力合作,更加有针对性地细化征集主题,使得入围的优秀作品能够活跃在舞台上,沁润青少年的心灵,继而影响到全社会。吴玉霞表示,“要以创作征集活动为契机,多方携手,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青少年民乐作品和民乐团队的发展和建设,形成创作、演奏、推广、研究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