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沂蒙》:现代视角演绎“红嫂精神”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高虹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中央芭蕾舞团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沂蒙》作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隆重献礼的新创经典,汇集着中央芭蕾舞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真挚情怀与心血凝炼,将“家家有红嫂、户户有模范”的沂蒙红嫂群像以全新的演绎呈现于舞台之上。</p>
<p><strong>  源起经典 缘系沂蒙</strong></p>
<p>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芭蕾舞剧《沂蒙》中的这一曲温暖、熟悉的歌曲,以及那一段侠骨柔肠的“乳汁救伤员”的感人情节,正是出自中央芭蕾舞团于1972年根据革命历史人物“第一代红嫂——明德英”的真实事迹创编的民族芭蕾舞剧《沂蒙颂》。40多年前,中芭老一辈艺术家们呕心沥血,创作出民族芭蕾经典《沂蒙颂》,通过剧中“英嫂”这一人物形象,讴歌战争时期广大中国普通女性,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一家亲”的颂歌。</p>
<p>  《沂蒙颂》感动了千千万万曾经经历过那些峥嵘岁月的人们。然而在时光流转中,更需要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再次发掘、弘扬和传承“红嫂”精神和厚重深沉的沂蒙情怀。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芭的艺术家们和创作人员再一次沿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足迹,寻访沂蒙山区感人的红嫂故事,再一次用足尖芭蕾,演绎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希望用现代人的视角再一次演绎“红嫂”的故事,用新时代的芭蕾舞剧《沂蒙》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p>
<p>  芭蕾舞剧《沂蒙》能够在2020年12月完成创作,并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的重点扶持作品”,源于中芭几代艺术家前赴后继的传承与发展。从2017年的《沂蒙情深》,到2019年的《沂蒙三章》,再到即将拉开大幕的芭蕾舞剧《沂蒙》的一系列创作历程中,中芭的创作者在《沂蒙颂》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人物内涵,在新剧中不再是单独一个“乳汁救伤员”故事,还发展出“永远的新娘”“战时托儿所”和“识字班”等故事,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中的“火线桥”故事——当时的36位“红嫂”跳到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让战士从“人桥”上渡河,最终夺取了战役的胜利。“我们用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来作为新剧《沂蒙》的大结局。在新剧的创作中,《沂蒙颂》是一个起点、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基础,所以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沂蒙》的诞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沂蒙》的编导徐刚介绍。</p>
<p><strong>  赞颂红嫂恩情 再立时代新篇</strong></p>
<p>  脱胎于经典作品《沂蒙颂》,吸纳《沂蒙三章》故事章节,芭蕾舞剧《沂蒙》在创作过程中特邀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晓岭担任编剧,重置全新而宏大的故事架构,以更加深刻、凝练的剧情脉络将“乳汁救伤员”“永远的新娘”“火线桥”等真实感人事迹有机串联和艺术整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舞剧故事。同时,也将舞剧的情节定位从抗日战争时期,跨越到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两幕的舞剧结构。中芭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亲自组建创作班底,中芭艺术总监助理、总排练者、芭蕾大师徐刚担任编导。著名舞剧编导、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86岁高龄的蒋祖慧担任该剧艺术顾问,用深厚的艺术积淀为舞剧创作保驾护航。该剧同时集合了中芭老中青三代优秀创作人才,通过艺术家们深刻的视角和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刻画了“全力支前、全程支前、破家支前”的沂蒙红嫂群像,用真挚细腻的芭蕾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重焕光彩。</p>
<p>  而在新剧的音乐创作上,著名作曲家、舞剧音乐大师、芭蕾舞剧《沂蒙颂》的作曲之一、80岁高龄的作曲家刘廷禹不断地修改、提炼以及整合,有中芭交响乐团现场的演奏,更有歌唱家现场的倾情演唱。舞台上下的画音一体,也是此次芭蕾舞剧《沂蒙》非常重要的亮点。在舞美设计上,《沂蒙》在前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突破,在新剧中创新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希望舞台效果更加身临其境。这样的舞美创新在保留经典元素与韵味的基础上,也会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在欣赏舞剧、了解故事的同时,在视觉上得到赏心悦目的体验。在服装设计上,创作团队中特别邀请了著名服装设计师、中国芭蕾经典《红色娘子军》的服装设计李克瑜,为舞台的最终呈现指导和把关。</p>
<p>  芭蕾舞剧《沂蒙》在舞台呈现上有艺术的创新,也有传统的延续。徐刚在舞剧的舞蹈创作中,将民间舞与芭蕾舞的结合,是这部舞剧在创作风格上的延续。中芭创作团队专门邀请多位民族民间舞的专家来帮演员们强化训练:女演员们的胶州秧歌、男演员们的鼓子秧歌……这些极具山东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在剧中《沂蒙山小调》的烘托下,呈现出山东沂蒙地区山河壮丽与生活美好的景象,更在舞剧中强化出战争前的那份宁静与欢乐,以及战争与牺牲的残酷。</p>
<p><strong>  “家乡人”再感真情</strong></p>
<p>  现场观剧后,对八路军伤员和烈士后代付出了慈母般爱心的王换于老人的后代——于爱梅对中芭创作团队为弘扬沂蒙精神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钦佩:“芭蕾舞剧《沂蒙》不但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还加入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的艺术手段与文化元素。中芭艺术家塑造的坚强勇敢的英嫂这一人物形象,一定会让伟大的沂蒙母亲永远活在中国人心中,沂蒙精神也会更加深入人心,更大范围地得到传扬。”</p>
<p>  “请允许我代表沂蒙革命老区的老百姓,对中央芭蕾舞团艺术家们和《沂蒙》全体创作和演出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女儿李长花眼中闪烁着泪光,“芭蕾舞剧《沂蒙》的演出,仿佛让我又看到了我的母亲,感受到了和我母亲一样爱党拥军、既平凡又伟大的沂蒙红嫂精神。中芭舞剧《沂蒙》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它让沂蒙母亲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发挥出了巨大的感召力。”</p>
<p>  作为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齐名的沂蒙精神,它的精神内核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芭蕾舞剧《沂蒙》正是围绕着这8个字,刻画出忘我奉献的红嫂、浴血奋战的战士。而作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作品,中芭艺术家们希望用这部舞剧,让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不要忘记为了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与牺牲的沂蒙红嫂们和她们的感人故事,更希望用芭蕾舞剧《沂蒙》向伟大的沂蒙精神致敬,向伟大的沂蒙人民致敬。</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