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的情节“素材”
割裂了故事的连续性
——评电影《你的婚礼》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金蒨楠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你的婚礼》剧照

  影片《你的婚礼》是导演韩天继《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之后拍摄的第二部青春爱情片,翻拍自2018年上映的韩国同名爱情电影。尽管《你的婚礼》收获了较好的票房成绩,一度领跑今年“五一档”国产电影市场,却同时陷入了“高票房,低口碑”的舆论声潮中。

  从叙事建构层面对本片进行评述,《你的婚礼》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恋、从校园步入社会长达15年的爱情故事,采用了同类型题材影片惯用的叙事策略——即围绕“遗憾”这一关键词,生发于少年时代简单而又真挚的情愫遭遇成人社会的困境,囿于诸多残酷的现实因素,相爱的双方最终告别美好的回忆,各自步入未来的人生。影片结尾处,尤咏慈对周潇齐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初恋只有一个。”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初恋的特殊情感往往伴随着一种“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即比起已经完成的事情,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以青春、校园、爱情为题材的影片,其叙事策略往往紧紧围绕这一心理效应,在叙事进程中处理人物间的互动关系时,情感关系中的双方始终在充满冲突和矛盾的情节设置中,处于一种具有不稳定性的“未完成状态”。

  《你的婚礼》采用以遵循线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其故事文本大致可以划分为“高中时期”“大学时期”及“毕业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三次分离和三次重逢。第一次分离时,尤咏慈的不辞而别对周潇齐造成打击,同时二人互生好感与突然分离之间的冲突在周潇齐内心中形成遗憾,也成为当他再次与尤咏慈相遇时驱动他做出改变——考入和尤咏慈同一所大学的行为动机。可以说,影片一直试图通过多次使用“发生争吵”“表达心意”等具有强烈冲突对比性质的关键性事件引发人物对其作出反应,从而建立起人物在重逢和分离状态下的互动关系。然而,故事文本对于细节铺垫的缺失与人物心理状态深层刻画的匮乏,导致这些关键性事件的设置显得过于生硬,未能有效地推动整部影片的叙事进程有节奏性地开展,因此在很多时刻也难以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造成“尴尬”的观影体验。

  从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互动关系的书写角度出发,《你的婚礼》的两个主人公周潇齐和尤咏慈,一个是整天混日子打架的游泳特长生,另一个是学习成绩优异的“校园女神”。可以说,作为国产电影开启“青春片年”为标志的2013年后,“小混混”和“高冷女神”这样一对具有强烈对比感的形象已然成为青春爱情题材进行银幕人物塑造的经典模式之一。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柯景腾因为爱情实现了从稚嫩“学渣”到成熟男人的转变,沈佳宜更是一度成为“白月光”“清纯女神”等标签下的青春代言人。因此,从观众的接受心理角度出发,在近10年后的今天,如何在男女情感的互动关系中通过丰富的细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打破观众在步入影院前早已形成的对此类题材的预期,是当下青春爱情片的难题。然而,在这一问题上, 《你的婚礼》给出了令人遗憾的答卷。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仍然拘束在具有同质性的塑造模式中,并且影片从周潇齐的视点出发,叙述他是如何在15年中坚持自己对尤咏慈的感情,却缺少对关系中的另一方的内心情感描绘。爱情关系的形成必须依托于情感双方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色的视点出发讲述故事,在叙述过程中必须观照情感双方的内心,而非某一方角色仅为另一方角色的设置而服务。在媒体采访中,导演也曾表示自己作为男性,并没有从女主角尤咏慈的视角去考虑过故事,这也即意味着,在创作初期,创作者可能就放弃了对作为主角之一的尤咏慈的主动塑造意识,因此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难以有效建立起来,难免会导致单方面的情感付出以及程式化的书写而难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因此,创作者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影片叙事中的人物塑造绝非主要依托于演员表演,尽管演员许光汉和章若楠在同类型的其他作品中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但在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与互动关系机制下,也难以体现出张力。

  虽然以青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叙事以男女情感为核心,但其故事文本一定是依托于特定的时代、地域、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叙述背景而成立。《你的婚礼》在进行本土化翻拍时,将故事发生的背景限定在21世纪初的中国海滨城市,影片中出现了该时代背景下的流行文化元素,如光碟、网吧、电子游戏、歌曲《童话》等,这些与90后一代成长经历同步出现的元素,意图勾连起90后观众的回忆,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并且,从故事文本改编的策划方面看,导演在采访中曾表明自己从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的本土爱情故事,并将其作为素材运用到影片叙事当中,希望能够成为打动观众内心的情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类型片创作中,这些元素的运用从来不是构成影片叙事核心的决定性因素,相反大量的时代性元素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破坏叙事的完整性。《你的婚礼》本意是讲述一个长达15年的爱情长跑故事,却被模式化的情节“素材”割裂了故事的连续性,人物在15年间的内心情感变化并未通过影片叙事被有效呈现出来,因此观众在情感体验上未能获得满足,成为一种遗憾。

  (作者系青年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