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民俗:“有特色才会有价值”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的节日——闽南二月二民俗文化调研”活动在福建漳州举办,专家研讨节日民俗——

传统节日民俗:“有特色才会有价值”

  “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二月二是一个非常让人期待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父亲就会从厨房的水缸下开始,用草灰撒出一条线,一直撒到屋外的水坑边。我从来没有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对我来说,更关心的是母亲什么时候能把料豆炒熟。‘二月二’这天,家家炒料豆,孩子们不仅能吃上自家美味的料豆,还到邻居家挨家去要炒料豆,用衣服兜着,一起分享。整个上午都沉浸在幸福中。五十年过去了,再回忆起来依然乐趣无穷。 ”说起农历二月初二的民俗,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回忆起小时候家乡人过“二月二”的情形。他表示,“二月二”蕴蓄的万象更新等传统文化内涵,如今人们依然在继承着。“在新的条件下,如何继承民族传统、弘扬优秀民间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时代课题。”

  时值农历二月初二,3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民协、福建省民协主办“我们的节日——闽南二月二民俗文化调研”活动在福建省漳州市举办。同期在漳州永润文化园举办了“二月二闽南民俗文化调研座谈会”,相关专家学者就闽南地区民俗特色、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与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统节日让人们“边生存边思考”

  农历二月初二是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和理发活动为当今大众所熟知的传统节日。据民俗研究者吕红艳考证,“二月二”最早于元代形成于北方地区,逐渐演变成以祭祀龙神为主的“龙抬头节”,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把“二月二”说成是土地神的生日。而在闽南地区,农历二月初二主要视为灶君生日,同时是土地神诞辰日、踏青节,也是修缮屋顶、理头发的日子。

  “闽南地区很多地方土地神牌位上都标‘福德正神之神位’,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二月二’就是祭土地公的日子。”福建省民协副主席、集美大学教授夏敏介绍,闽南地区的土地庙“庙小神微”,建在路边、树下,甚至田头田尾都有——农村人拜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城里的商人则把土地神当做财神来拜,“比如作为中国最大土地庙的厦门仙岳山土地庙其实是一个财神庙”。在这一天,人们也会做一些平日难得吃到的食物,在闽南地区,“粿”就是“二月二”的节日食品。“二月二”食物让生长在漳州的闽南皮影戏传承人、福建省民协副主席庄晏红印象深刻:“小时候在‘二月二’吃的好东西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对节日美食的期待,是当代年轻人想象不到的。”

  当然,无论是祭祀土地神,还是丰富的节日美食,人们对“二月二”的庆祝都蕴含了丰富的精神需求。正如夏敏所说:“不管是农村人的祭拜还是城中商人的祭拜,祭土地都是为了保证生命安全,祈求美好生活的到来。”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介绍,二月初二之后,农耕就要开始了,所以人们通过祭拜的方式告诉土地公要动土耕种了,祈求一切顺利“这些民俗活动都是为农耕生产服务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宪昭进一步提到,人在特定的祭祀活动中会找到更加努力生活的信念,节日民俗活动是人们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的重要契机,传统节日让人们“边生存边思考”。

  传统节日民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像“二月二”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郑土有认为,中国由农耕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在又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社会转型发展迅速,一些民俗文化来不及进行自我更新,已经不太能适应当下社会了,所以需要我们去保护它。

  在当下社会,怎样对类似“二月二”这样的节日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郑土有表示,最基础的工作是对各地民俗活动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调查,寻找不同地方民俗活动的特色。“有调查才能摸清特色,有特色才有价值。”郑土有表示,在加强保护的同时,也要在民俗活动的现代转化和开发利用方面下功夫,让传统民俗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

  在提到节日民俗的保护和推广时,庄晏红表示,在推广节日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揣摩年轻人的心理,把当代审美元素加入到节日宣传之中。对于传统民间文化的推广,生活在漳州的庄晏红有着亲身的体验——在已经打造成城市休闲场所的漳州古城,木偶、剪纸、漳绣等民间工艺形式的体验馆、展览馆陈列其中,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节日民俗文化与城市功能区的结合,让民间工艺也有了宣传空间。”庄晏红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对类似于“二月二”的节日民俗的传承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毛巧晖认为,民俗节日“以共同的理解与情感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传承和发展民俗节日能为村落共同体的凝铸提供了生命经验与情感纽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