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李金泉诞辰一百周年——
“只有广采博收,才能有所创造”
栏目:忆故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先生一生中创作的剧目很多,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岳母刺字》《罢宴》 《李逵探母》 。本来,老旦这个行当是以唱为主,《罢宴》从唱、念、做、舞全方位提高了老旦行当的艺术表达技巧,其中有一段边唱边舞最为精彩,不仅是老旦,这在生旦净丑各个行当来说,都是殊为难得的……一般的成熟演员,基本上是以程式来演戏,先生最大的特点是走心。”2020年是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作曲家、教育家李金泉诞辰100周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原校长、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回忆起这位恩师时说,“我从一个没看过京剧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京剧教育者,一生当中有过许多老师,我最崇拜的是李金泉先生,他最能在戏曲艺术中继承创新,我要学习他的博学,只有广采博收,才能有所创造。 ”

  不久前,“纪念京剧大家李金泉先生诞辰百年”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集中展示李金泉作为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岳母刺字》 《罢宴》 《李逵探母》中的精彩唱段;展示他在京剧唱腔设计及京剧音乐守正创新上的示范之作——《响马传》 《谢瑶环》等各行当新编历史剧目中的经典唱段和《白毛女》 《红灯记》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平原作战》等现代戏中脍炙人口的唱段;展示他作为京剧教育家的丰硕成果,上演《八珍汤》 《金龟记》等其弟子、传人的代表作。一出出老旦行当的经典剧目、一段段入耳入心的唱腔,勾起京剧人对前辈的无限追忆。

  表演:手指头都要有戏

  李金泉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回忆,1978年,她在广播中听到李金泉的《李逵探母》,就潸然泪下,喜欢上这种艺术风格,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向先生问艺”。1981年,赵葆秀拜李金泉为师。“先生在盛年时期,连续创作了《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这三出戏奠定了先生声情并茂、唱念做舞全面发展的艺术风格,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戏校老旦行当表演的教科书。”赵葆秀说。

  赵葆秀还回忆起李金泉八十寿诞时,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讲述的往事——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中李奶奶是怎么“诞生”的。当时,高玉倩是花衫行当演员,对老旦表演的认识几乎空白,李金泉让她放心大胆接下这个角色,他从老旦的发声、唱腔到脚步手把手地教,他让高玉倩买一双“毛窝” (棉鞋) ,穿着“毛窝”练习步伐,练了些日子,见有进步了,又让她再做两个沙袋,绑在脚脖子上练,直至“范儿对了” ,又根据高玉倩自身的特点和李奶奶的情感表达,创作了“十七年” “闹工潮” “打渔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等唱段,流传至今。可以说,李金泉、高玉倩在现代戏老旦人物的表演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不仅高玉倩曾说“没有李金泉,就没有这个李奶奶” , “李铁梅”也表示受教于李金泉颇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回忆,她扮演的李铁梅之所以能被观众认可,与李金泉在唱腔、念白、表演上的细致指导是分不开的。刘长瑜说:“李铁梅在李奶奶讲完家史以后有一段唱腔——听奶奶讲革命,李老师说,你唱的这段跟说家史接不上茬儿,你得唱出李铁梅一下长大了,唱出她的感情、精神的升华。我问,那怎么唱啊?李老师说,‘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这个‘长’字和后头的‘奶奶呀’要一唱三叹。 ‘十七年教养的恩深’ ,你这么唱,就不‘深’ ,不能直来直去。 ”刘长瑜说,她在戏校学的都是“一板一眼” ,一时“拐不过弯来” ,李金泉就不厌其烦地讲,一句一句带着她唱,告诉她要唱出“李铁梅知道了自己和李奶奶没有血缘关系,但她觉得李奶奶就是自己的亲奶奶”的“情”来。刘长瑜还记得,在“李铁梅”唱“嚼碎仇恨强咽下”几句时,她唱得咬牙切齿,李金泉让她把手张开,而后缓缓握紧,以此来表现对日本侵略者的悲愤、仇恨,李金泉对刘长瑜说,“手指头都要有戏” 。

  创作:他为这段唱腔真是煞费心机

  “先生的三出代表剧目唱腔全都是他自己设计的。”赵葆秀说,在排演《李逵探母》的时候,李逵的扮演者袁世海对李金泉说,前面铺垫得那么好,母子见面,可不能一个“嘎调”就完了,你得好好琢磨琢磨。“先生给我讲过,他为这段唱腔真是煞费心机呀,戏已经‘落地儿’,这段一直空着。先生那时候走在路上想,回到家里想,师爷叫他,一概听不见。后来,先生在路上听到一个商店里的‘话匣子’在放王又辰的《哭灵牌》,顿时灵感就来了。第二天他把一宿编的唱腔唱给同事们听,当时就有人潸然泪下,然后掌声四起。”赵葆秀说,“先生表现人物的那种细腻,我真的说不完。 ”

  李金泉不仅为老旦人物创腔,像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沙家浜》)、谢瑶环的“忽听得堂上一声喊”(《谢瑶环》)等都是由他编创,他为京剧唱腔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传世之作。

  刘长瑜回忆,1962年,她随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四团到湖北、河南等地巡回演出《杨门女将》,李金泉扮演佘太君,演出之余,李金泉教了她《桃花村》。“这是一出花旦戏,他为什么能教我,因为唱腔是他设计的。 ”刘长瑜说,那时她从戏校毕业不久,学会了《桃花村》 ,从此除了戏校学的戏,也有了一出自己的戏,“学了《桃花村》以后, 1962年秋冬,我们去山西演出,一拨成熟的演员演出《杨门女将》 《龙女牧羊》这些大戏,我就演《桃花村》 ,演了十几场,舞台实践的机会更多了。 ”

  教学:他老觉得还有比自己更高的人

  李金泉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回忆,1982年,她拜李金泉为师,学的第一出戏是《钓金龟》。“先生给我打下了很好的人生底色。他从一开始就告诉我,艺术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就是两个字:苦练。如果想在这个事业上取得成就,就必须踏实下来,不能浮躁,好好跟老师学戏、练基本功。”袁慧琴说,从那时起,她每年都在老师家学习三个月,老师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在言传身教中为她和师姐妹树立了良好的为人从艺的榜样。

  袁慧琴说,每次她去老师家,老师很少谈及其他,总是问:“你吊嗓子了吗?你最近排什么戏了? ”并嘱咐她:“千万不要模仿我,你自己有非常有优势、有特色的地方,一定要把你身上最优秀的特点展示出来,我坚信,以后你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袁慧琴说,因为老师的鼓励,她才有了后来的代表剧目《契丹英后》《八女投江》等。袁慧琴回忆,老师教学从无门户之见,知道她要扮演《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就带她去找高玉倩问艺。“正是因为老师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怀,老旦行当的人才梯队才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袁慧琴说。

  “他老觉得还有比自己更高的人。 ”李金泉在教学中的谦谨,也给赵葆秀留下深刻印象,她回忆,在排演翁偶虹、吴江编剧,李金泉担任唱腔设计的《八珍汤》时, “我觉得唱词、唱腔已经很好了,但是先生说,还得跟我上一趟翁偶虹先生家,咱们还得请教老先生。我们去了翁先生家,果然翁先生画龙点睛,出了很多我们没想到的点子。 ”赵葆秀强调,“他鼓励后辈超越自己,他想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老旦行当的发展、京剧艺术的前途,这种品格值得我们永远继承。 ” “他对传承的责任感,一直鼓舞着我不断发挥余热,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留下的珍贵遗产,我明白多少,就要传下去多少。 ”刘长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