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研讨会”福建厦门举行——
以南音之名,集学人智慧,探传播策略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南音作品表演现场

  伴随媒介的变革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在适应新媒介的同时,也在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上有新的发展与呈现。“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研讨会(厦门专场) ” 10月16日、 17日在福建厦门举办。会议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集美大学音乐学院主办,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厦门市音协、厦门市曲协协办。本次研讨会系中宣部出版局课题研究“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策略”的专题研讨会议系列之一,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小莹组织统筹。研讨会聚焦当前热点,以“南音传承与传播的意义及策略”“南音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新媒介环境下民族音乐传播的趋势”“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等为主要议题。研讨会上,泉州南音乐团表演唱谱《四静板》 、清唱《玉箫声》 、打击乐合奏《赏春》 、齐唱《趁赏花灯》选段、清唱《满空飞》 、合奏《走马》等经典南音作品表演,为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汪京京,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俞锫,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丽霞,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宋瑾,中国唱片集团副总经理侯钧等20余位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新思路。集美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厦门市音协主席臧艺兵以“文化如何守护个人灵魂、社会与世界——基于个人的文化体验与社会实践的理论思考” ,谢嘉幸以“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传播策略”进行主旨演讲。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如何借新时代发展的‘东风’ ,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推广,是我们筹办这次研讨会的意义所在。在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选择在厦门举办这场学术活动,并聚焦‘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作为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不仅在于南音作为历史久远的古代音乐活化石的价值,也在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闽南音乐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域的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深受海内外华人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谈到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时李小莹表示。

  被喻为“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的南音,又名弦管、南管、南曲、南乐,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引起了多方关注。在南音流传地,福建泉州、厦门、漳州,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南音活动繁多,影响日增。而在南音流传地之外,由于南音社团、组织频繁的对外活动和交流,南音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在“南音传承与传播的意义及策略”的主题发言中,宋瑾以“南音《梅花操》的移植传播方式”为题,以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梅花操》的钢琴改编曲为切入点来谈论相关问题,认为移植传统音乐,是作品具有个性的便捷方式,改编传统音乐对创作有个性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州则将视角聚焦于“泉州南音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的国际传播样式探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燕婷所谈的话题是“南音的北京传播” ,作为一位福建籍的学者在京工作20余年,她见证了人们对南音从陌生到熟悉,从难以接受到逐渐接受并喜爱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福建本地的南音乐团的负责人,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以其长期演出实践,分析了“泉州南音的多元传承格局” 。

  在“南音的人才培养与传承”的主题发言中,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教授王丹丹特别带来了“全方位推介传播,输出南音育人模式、传播模式的‘泉师方案’ ”的分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音乐学》副主编陈瑜则在“传统与变迁:闽南地区福建南音馆阁乐社发展脉络与启示”的发言中对明清以来南音馆阁乐社发展变迁轨迹进行论述,并结合历史文献、田野考察及口述史材料,围绕馆阁乐社与乐人、曲目传承与音乐理论、馆阁活动等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期南音馆阁乐社的生存状况及变迁轨迹进行梳理与分析。厦门市曲协主席、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会长张国雄以“五音(南音)与五行”为题,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分析南音这一“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吴世安则将视角关注到南音的创作层面,并带来有关思考。随着对南音研究的不断深入,南音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南音资源数字化(图像化、文本化、数据库等) ?如何进行南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如何让散“躺”在图书馆或资料室的南音资源随时可以利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滕腾在现场特别展示了“南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数字化元数据的创建研究” 。

  学者们还将视野进一步放开,从对南音的研究转向“新媒介环境下民族音乐传播的趋势” 。在主题发言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仲明重点梳理了“新世纪中华民族音乐理论书刊出版研究” 。侯钧提出的“关于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思考” ,其具体举措和思考也给与会人员带来不少启发。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张天彤本人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濒危抢救工作,她不仅带来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还重点探讨了“当代中华民族音乐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体现了高校音乐学者的使命和担当。近20年来,中国学界对音响档案的研究和应用在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学者、民俗学者、商业传播机构开始在录音录像资料中发掘值得被推广的音响素材,中国音网总编辑魏小石便以“音响档案和未知的民族音乐瑰宝”为话题讲述了其挖掘的故事。李小莹最后以“智媒时代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软硬要素”为课题提出民族音乐文化近景、远景、场景三种传播模式,并探讨其在不同媒介时代的传播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