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抗战题材电视剧《猎手》
着眼新、着笔细,勾绘民族“猎手”成长之路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猎手》海报

  “反法西斯题材是永恒的,从时间角度来看,其在当今时代仍有现实意义,从空间角度来看,它对于世界各民族具有普遍意义。 ”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近日召开的电视剧《猎手》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反思战争、表现世界各民族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事迹,作为创作者的历史和艺术使命,没有终结。

  近期播出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猎手》 ,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日军在山西河北交界的榆树镇疯狂屠杀百姓,猎户杨天柱痛失亲人、发誓报仇,他从一个朴素的复仇者成长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在行动上,从自发的、江湖草莽式的复仇,到有组织有纪律地投入抗战;在精神上,他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信念,汇入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洪流。

  为了充分揭露法西斯暴行,《猎手》撷取了日军在山西长治屠杀百姓的史实作为故事依据,由于当地多为山区或半山区,百姓居住在山村里,屠杀暴行鲜为人知、少有记载,影视作品很少表现,李准认为,这部电视剧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以此控诉了法西斯的反人类本质:“和其他侵略者不同,它屠杀放下武器投降的军人,屠杀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嗜杀成性是它的典型特征。 ”

  “在着力表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主题上,《猎手》心无旁骛、不打折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说,这部电视剧没有像同一题材的有些作品那样,“拐到娱乐化上去” 。据王一川的观察,有些抗战题材作品考虑所谓的“网民趣味” ,剧本最初的创作意图改了又改, “把胡椒面撒进去” ,观众看了反而觉得“不是味” ,“正是因为它远离了这一主题创作的初衷” 。还有的作品讲述平民英雄的成长,却走入“反英雄”的歧途, “这部电视剧选择了独特的平民英雄成长路径,真实描绘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深刻表现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的意志,坚守这一主题创作所规定的任务不动摇。 ”

  “塑造伟人式的英雄容易落入‘高大全’的窠臼,其实塑造平民式的英雄也容易落到这个陷阱里。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说,想把平民英雄形象塑造得可亲、可敬、可感同样不易,而《猎手》有着清晰的叙事线——以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同方式的斗争讲述了杨天柱从为亲人复仇到为乡亲复仇,再到为国杀敌的历程,人物实现了从个体到集体、从家到国、从猎户到八路军战士、从自发到自觉的身份转变和精神升华,并且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种种冲突、磨练、挑战。 “八路军战士不是一瞬间就炼成的,在人物为这种转变和升华所作出的努力上,该剧有许多非常细节性的描述。 ”在康伟看来,正是这样的书写,让剧中的平民英雄可亲、可敬、可感。

  在平民英雄成长故事的讲述策略上,主人公的猎户“人设”令人耳目一新。在康伟看来,猎手身份首先是铺垫,“杨天柱不凡的身手在猎手身份中得到了相对合理的解释。他身上的优缺点,包括喜欢单兵作战、不惜冒风险、不太讲大局等,也可以在猎手身份中发现原由” 。另一方面,康伟认为,猎手是一种隐喻。杨天柱的“猎物”从前是动物,后来成了日本侵略者。

  “因为是猎户出身,所以杨天柱等人就以狩猎的方式来诱杀敌人,还有用酒引开鬼子和狼狗的追击,射箭、打枪、抛斧头百发百中等,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基本上与猎户的特点是相契合的。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陈芳表示,猎户“人设”对人物的传奇化书写较为合理,并未蹈袭某些抗战剧中人物过度“神化”的误区。

  “ ‘猎手’一语双关,一方面揭示杨天柱的出身以及这样的平民英雄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是隐喻八路军在太行地区的作战方式,不是两军对垒,而是运动战、伏击战、游击战,就像猎手一样等着猎物出现,进行精准打击。 ”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杨天柱的成熟也象征着八路军的壮大, “很多相关资料里记述了八路军组成的复杂性,这部电视剧描写了杨天柱等人加入八路军的过程,我们就知道这种复杂的组成是怎么来的。猎户是单兵作战的,表现他们加入八路军这支队伍之后,游民气息等习性如何被改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 ”刘琼认为,在个体成长中隐含了一支队伍的成长轨迹,这是近年来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难得的表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