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音未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脉
栏目:观察
作者:宋官林 刘冠廷  来源:中国艺术报

 

  >>聆听“非音”

  “非音”是非遗音乐的简称,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动的鲜活的音符和声响,是历史演进和生命律动的旋律,是人类演变发展进程中的遗留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足迹和文化记忆,是我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特色鲜明、韵味绵长、生动感人的殷红血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承载着斑斓多姿、彪炳史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8年6月,中国已经有39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些光耀千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13个音乐类项目格外引人瞩目。其中,有华丽典雅的昆曲,有拨动心弦的古琴,有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有温润万家的乡村小调……这些音乐类项目因一方水土而滋养,因地域民族而鲜活。它们是中国最原始的音乐生态,是抒发百姓情感、记录普通生活、彰显民族情怀的艺术形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宫殿中的珍品。

  非遗音乐不仅保留了大江南北的方言古语、长城内外的古风遗韵,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非遗音乐博大精深,有的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有的追求曲调高亢粗犷、节奏自由奔放。非遗音乐是民族共通共享共荣的文化事象,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在这璀璨的文化宝库中,传统戏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中国戏曲之母”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尤为突出: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民间和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曲牌、从表演到声腔,不断演进变化。昆曲因相对固定的程式特征和追求精致典雅的美学精神,则变化较少,因此,大面积保留着传统戏曲的原生形态和审美特征,被称为中华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精美的服饰道具和一桌两椅,为滋生于江南秀色之中的曲牌声腔平添了几许古风典雅和清澈华美。

  以昆曲、京剧、川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众多戏曲剧种曲牌声腔为标志的戏曲音乐是“非音”长河中光彩夺目的浪花和动人心魄的波涛。散落在华夏沃土中的乡间小调、民族民歌,无论是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 、白山黑水间的“月牙五更” 、江南水乡的“茉莉花” ,还是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以及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的特色音乐,或是阴柔婉转,或是黄钟大吕,中华“非音”艺术的长河气象万千。

  >>感知“非音”

  “非音”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音乐长河的上游,对中国音乐发展乃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时代的变化,“非音”以其博大精深、色泽斑斓、鲜活流动的艺术特性成为一方水土的生命赞歌,成为悲欢离合的真情呐喊,成为迎接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拥抱崭新生命的壮美长调……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亮丽景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而源于非遗音乐及传统音乐并结合当代国际音乐语汇发展而来的世界音乐,无疑是中国非遗音乐、传统音乐走向新时代、走向国际,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和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非遗音乐为基因的世界音乐,不仅是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还是世界各民族间对话的连接纽带。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非遗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精神、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的重要使命。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与灵感,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在与世界各民族音乐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脉,为人类的音乐宝库写下中国音符、唱响中国乐章。

  文化的交融总能擦出美好的火花,有这样一则爱情故事,也是在中西方文化交融史中值得记下的一页。故事的名字同时也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做“图兰朵” ,因为描写的是中国故事,所以在歌剧的配乐中,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也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美丽圣洁的图兰朵公主每次出场都会伴随着一支来自东方的美妙旋律,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 《茉莉花》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初年就已经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了,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 。 《图兰朵》采用中国民歌《茉莉花》贯穿了全剧,这部歌剧是普契尼毕生歌剧创作的总结,是普契尼最成功的歌剧之一,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是普契尼的“天鹅之歌” ,直到现在也是各大剧院频繁演出的热门作品,可谓经久不衰。如今, 《茉莉花》的旋律在中国已经传唱了300多年,歌剧《图兰朵》的问世也已近100年,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作品背后竟然还有如此奇妙的因果联系,而这一美丽的成果就是源于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非音”未来

  “非音”作为历史的回声,伴随人类走过了昨日,历经着今朝,并以磅礴的生命力走向明天…… “非音未来”是这一壮阔征程的愿景,是曲折坦途的使命。

  “非音未来”的漫漫征程中,许许多多的前辈先贤以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求进,继承求新,留下了扎实的足迹。把京剧艺术带出国门的梅兰芳先生,在众多前辈的肩膀上,他的每一部代表作品,如《贵妃醉酒》 《穆桂英挂帅》无不在音乐曲牌、声腔板式上,精耕细研,继往开来。另有一位谱写了旋律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的《春节序曲》的李焕之先生,植根于陕北民歌的丰厚土壤,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汲取营养,引发灵感,谱写了中华民族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乐章。

  2019年,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办了以“非音未来”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征集、评选、展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音乐家和草根音乐人在“非音未来”的崇高目标前集结。久违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失散的音符在眼前鲜活涌动,古典与流行、传统与时尚,在“非音未来”音乐长河中交流、交织、交汇。

  回首“2019非音未来·年度音乐盛典”,那现场化身成一片世界音乐海洋,不仅有中国世界音乐先行者及代表人物HAYA乐团用一首Link震撼开场,将现场带入一个美好包容的音乐世界;还有中国东方歌舞团青年演奏家刘扑带来的京剧曲牌《夜深沉》;更有《中国好歌曲》第三季总冠军“山人乐队”倾情演绎《老姆登》,将深植血液的民族情怀和中西结合的实验精神带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专家评委组经过初选、复选和终选,共选出了7项优秀音乐作品。现场颁发了“非音未来·世界音乐扶持计划”2019年度最佳音乐作品,分为“非遗音乐组”和“世界音乐组”。“非遗音乐组”中,吉乐汗乐队的《波布谣》为“最佳传承作品”,马晗蕊的《鹮》获得“最佳创编作品”,骆驼刺乐团的《沙漠上的舞蹈》获“最具风采作品”。“世界音乐组”中,马铮的Back to Sam荣获“最佳原创作品”,三跺脚乐队的《三跺脚》夺得“最佳演绎作品”,HMONG乐团的《花与沙》获得“最具魅力作品”。评委会特别评选的“年度最佳音乐作品”因没有出现众望所归的音乐作品而空缺。

  音乐是温润生命情感的甘霖,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无需翻译的语言。我们期待在2020年“非音未来”原创作品征集评选展演活动中,涌现更多优秀作品,也给予有创作意向和能力的潜在音乐人更多机会;亦期待能感受到世界音乐的创新活力和这些致力于世界音乐发展的音乐人由心而生的热情;更热切期待着“年度最佳音乐作品”的诞生,为“非音”走向未来铺排坚硬的生命基石。

  (宋官林系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京剧院原院长,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冠廷系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总经理,著名胡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

  新闻链接

2020“非音未来”完成作品征集、公布导师阵容

  本报讯(记者  张悦)  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指导,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演出行业协会支持,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非音未来·音乐扶持计划暨2020年第二届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征集阶段8月31日结束。近日,主办方正式公布4位音乐导师——阿朵、方锦龙、全胜、曾诚,分别对非遗音乐、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古典音乐4种音乐类型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

  本次活动从4月30日开启征集,反响热烈,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组音乐人参与报名,征集作品达500余组,相比去年均有大幅提升。报名音乐人不仅数量多,实力也不容小觑,其中不乏小有名气、才华与实力兼具的优秀音乐人,如以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藏族唱经调”文化为己任的陀乐乐队、彝族音乐人贾巴阿叁、中西合璧的创新室内乐龚锣乐队、青年古筝演奏家及新生代歌手卓舒晨等。

  随后,“非音未来”将开启“音乐初印象”“全民评选”“主题任务”“未来有你”等评选环节,征集到的作品将通过音乐导师点评、专家评委遴选、网络投票等环节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优胜音乐作品及其音乐人将参与10月底举办的“非音未来·年度音乐盛典” ,现场演绎参选作品,音乐导师将莅临现场进行指点。

  据悉,今年年底,“非音未来”还将推出沉浸式原创音乐会,优秀音乐人将在音乐会中演绎自己的作品。此外,“非音未来”还首次与虚拟偶像凌源进行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