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视剧《枫叶红了》
“让我们真正地了解脱贫攻坚”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枫叶红了》剧照

  8月2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枫叶红了》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胡占凡,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其其格,以及来自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国视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国内知名文艺评论家、观众代表和部分主创人员等参加研讨。

  《枫叶红了》是由中宣部具体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旗委、政府协助拍摄的34集电视连续剧。该剧由哈斯朝鲁执导,孟浩强、孙茜领衔主演,以兴安盟科右中旗脱贫攻坚事业为原型,讲述了第一书记韩立带领群众脱贫摘帽的动人故事,反映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草原儿女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该剧自8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开播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赢得良好的收视与口碑。

  “拍摄的过程真是如履薄冰”

  据哈斯朝鲁介绍,拍这样一部扶贫剧,过程“如履薄冰” 。“真是踩着钢丝的感觉,那些关于扶贫的政策性术语,我们看好多遍才能理解,这些内容在剧中不能马虎。我们还得想办法让老百姓在看剧时不会觉得是在教育他们、在对他们演讲,而是让老百姓能看进去,同时在看的过程当中逐渐感受到国家政策给大家带来的真正实惠。所以台词真是一个字不敢错,尤其是扶贫干部们的台词,拍起来真的是小心。包括剧中人的行为举止,他们对老百姓怎么说话等等。 ”哈斯朝鲁说,他是以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在拍这部剧。

  演员孟浩强在剧中饰演男主角韩立,他回忆起剧中一场记忆深刻的戏:当时他跟剧中的一个“酒鬼”对戏,“我让他戒酒但是他戒不了,我特别生气,就拍桌子,我觉得我的状态很好,但是拍了很多条就是不过。后来导演对我说,‘你记住,你面对的是老百姓’ 。 ”孟浩强说,“我特别高兴那一刻我找到了这个人物的灵魂,就是我面对的是老百姓,他们指望着你去帮助自己致富。那时我明白要扎根农民,扎根所有的老百姓,带领他们去致富。所以让自己强大起来,要有志气,也要有智慧,这是这个人物的灵魂。 ”

  拍摄《枫叶红了》这部戏对演员孙茜来说,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开机之前,孙茜到兴安盟体验生活,她发现那片草原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当我到当地去体验生活的时候,我发现家家有鲜花,村村都很美,屋屋很整齐,这跟我想象的破屋、贫穷的老百姓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就问了一句,‘他们是被扶贫的对象吗? ’当地干部告诉我说是,我说,‘那为什么这房子看起来还挺漂亮的’ ,他们说,‘这是已经被扶贫成功了的老百姓的家,就是这么美’ 。当时我这个党员被震撼了,也深深明白了我们国家一直在做的工作。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带着老百姓脱贫的方向和结果” 。

  “主题创作最难的就是艺术化的转换”

  在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看来,《枫叶红了》是一部有个性化追求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在一个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剧名所赋予的美好意象的统领下,讲述了一个关于‘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有意义有意思的脱贫攻坚、科学发展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枫叶红了》是目前已经播出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为数不多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作品,体现了创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部剧最为显著的特点,还在于处理第一书记和村主任的关系上,不同于大多数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艺术手法,它创新构建了第一书记和村主任的关系。同时,在展现脱贫攻坚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 《枫叶红了》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当下农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它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扶贫题材电视剧所少有的。 ”

  “科尔沁中旗我也去了两次,非常感动,亲身深入到扶贫攻坚一线的时候,你才能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到精准扶贫政策有多伟大,这些牧民对党和国家特别感恩。我们做民族电影时间比较长,这种体会特别深刻。我们深入到人民当中,感受时代的变革,同步进行创作。我认为播出、评论以及研讨,也是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我们每一位参与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脱贫攻坚。 ”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牛颂表示。

  “这部剧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实现了艺术化的呈现。 ”在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看来,同样是扶贫故事,同样是写第一书记,这部剧坚决拒绝口号,有故事意识,有细节,有情感,抓住了典型人物塑造。

  “它生态学、社会学的意义超过了它美学上的意义”

  “剧情把物质扶贫上升到了精神扶贫,当扶贫干部即男主角把自己的情感献给了这片土地的时候,观众会感动,他不是走一圈看一看、为个人简历加加分就走人的干部,他的精神扶贫很到位,他成为了百姓最爱戴的基层干部。他还完成了自我的成长,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还找到了爱情。与此同时,被扶助的对象们,也从追求物质的丰富转向了追求精神上的丰盈,比如剧中的公益岗、文化项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等,都是精神文化方面的,这也呼应了当下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话题。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扶贫剧已经是主题先行了,如何让艺术与主题相辅相成,是十分看功力的。

  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看来,现在有一些扶贫剧和农村剧,剧中的人物虽然是农村人,但是让观众觉得他们像是穿着农民衣服的城里人。 “还有一些剧,过于美化农村,如果有那么好,哪里还需要扶贫?但是这部剧没有这些问题,这部剧表现的生活是自然的、原生态的。 ”

  “我认为它生态学、社会学的意义超过了它美学上的意义。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这部剧反映这样一个农牧交错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个案,这个个案具有它的特殊性,又具有它的普遍借鉴意义,它的深度超过了同类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