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区域电影研究——
要注重电影文化上的内循环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钢的琴》海报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承办的“审美与向善:艺术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之第九讲学术沙龙”日前在云端举办。该讲座由陕西省影协主席、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表示,在中国电影学派的构架背景下,关于西北、华北、东北、上海、香港和台湾等区域电影的现状、聚合研究,在2020年这一特殊时期,应更注重文化上的内循环和内部区域的创作特色,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聚焦中国电影丰富多彩的创作局面,“现阶段中国区域电影研究刚刚起步,期待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携手共创辉煌的宏伟蓝图。 ”对于东北电影,周星认为,其从内容到形态上有别于东部、南部风格,天生具备喜剧色彩,擅长表达农村生活气息。而在短视频时代,东北发达的短视频制作,可能从观念的角度影响改变电影创作。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海派影视研究委员会理事长周斌从上海电影和江南电影的角度指出,江南电影主要就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影片,即地域上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2019年8月,长三角电影发行放映联盟正式成立。今年8月1日,长三角地区的17家影视拍摄基地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以后整个三省一市17家影视基地拍摄都有一个联合的举措。除上海之外,浙江、江苏的影视创作和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如横店、象山、宁波、无锡等影视创作基地发展非常快。江苏和浙江的电影观众数、影院数上升也非常快。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排名,第一名是广东、第二名江苏、第三名是浙江、第四名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创作上也要跟上这个发展速度,推动整个影视产业不断发展。

电影《一念无明》海报

  张阿利则表示,中国西部电影塑造了一系列典型银幕形象,剖析民族性格、揭示民族心理,展示了民族内在的文化原动力;西部电影用动态眼光去审视观察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把历史和现实相关联,从历史和现实中折射出一种新的精神气质;西部电影对民族奇观、民族风情,尤其是风俗的表达和重新发现,是有功劳的;西部电影用西部雄奇、瑰丽而又古朴、厚重甚至恶劣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去深化影片的主题乃至架构全片结构,形成独特的银幕景观形象;西部电影是包容的,既有传统的民族性影片,也有《大话西游》这样的后现代作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道新认为,都市作为人类居民、资金、商品、信息、创意的聚集区,是电影最适宜的成长土壤与栖息之地。电影在都市展开空间想象,并将都市创造为想象空间,电影跟都市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过相互容纳的关系,而是存在一种内在的转换,即电影能够创造新都市。正因为如此,都市功能转化势必影响并制约电影生态变迁。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以及世界著名古都,可以从相对简单的“北京电影”概念,切换到“电影北京”概念,就是将文化创意的各个部分跟电影联系在一起,最后形成“电影北京”的概念。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认为,近年来香港电影的美学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小人物、弱势群体的写实主义观照,尤其关注女性,如电影《一念无明》等,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小人物、描摹日常生活状态、揭示问题、辨明真相,这是在低成本的前提之下,本土化创作的趋势;新香港的银幕景观包括一系列对过往香港文化的怀旧,对于老香港城市空间的再现,都在银幕上体现出来; 《红海行动》 《湄公河行动》 《紧急救援》等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内讲述的故事,融合了内地与香港的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钟军说,台湾纪录电影在市场上一直表现很好,这些纪录电影表现了台湾风景、人情世故和台湾历史等。

  据悉,此次讲座累计吸引了B站在线参与人数超过15000人次,讨论区氛围热烈而浓厚。

电影《白鹿原》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