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肩并肩坐在电影院,是最美的姿态之一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经常有人说,贾导你的电影特别不顾及观众,其实这个话是错的。我特别看重观众,但是角度不一样。大部分电影是希望讲一个故事给观众,对我来说,我觉得拍一部电影是希望让观众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体验一种人生。当你带着这样的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你就能找到电影中人物所需要的细节、质感。‘过一段日子’不是抽象的概念,要面临柴米油盐,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穿什么衣,说什么话,吃什么饭,所有这些跟观众形成默契。 ”在提到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之间的关系时,贾樟柯动情地说。</p>
<p>  7月25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开幕,在开幕当天举办的“电影学堂”活动上,著名导演、制片人、作家贾樟柯专程从家乡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来到上海,与业内人士及影迷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创作。</p>
<p><strong>  “疫情带给电影工作者更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strong></p>
<p>  疫情期间,贾樟柯在汾阳老家收拾庄稼和蔬菜的田园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乐道,谈及这段田园生活,贾樟柯说,这既是写作工作的调剂,也让他对中国社会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国家有韧劲,跟我们有广阔的农村有关,大多数在城市生活的人身后都有一个‘老家’ ,我们有这样一个坚实的后方,疫情来了,我们就回家,家门口可以种点西红柿、豆角,生活变得很踏实。农村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腹地,当遇到国际动荡、社会危机的时候,它对我们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 ”</p>
<p>  贾樟柯说,电影主要在城市摄制,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回望乡村能理解国家的基础,通过创作出更扎实的、深入生活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走进”生活。贾樟柯坦言,疫情期间回乡生活,带给他更多新认识和思考。</p>
<p>  除了回归田园,今年疫情期间贾樟柯有7万多字的创作成果,还应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之邀,创作了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的3分钟短片《访客》 。在谈及短片的创作过程时,贾樟柯说:“2003年的时候我在北京,对‘非典’记忆犹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不由得让我反思了过去,为什么2003年“非典”没有写任何文字、没有拍任何影像。 ”因此,当受到电影节拍摄邀请时,他立刻答应了。</p>
<p>  因为出入不便,贾樟柯就在自己的办公室,与摄影师和两个演员一起,总共4个人,用一台i Phone手机拍了一天, 3分钟的短片《访客》便完成了。 《访客》反思了疫情带给人们社交方法的改变,“电影工作者拍出新的电影,我们重新回到电影院,重新肩并肩坐在一起,这是人类最美的姿态之一。 ”</p>
<p><strong>  “疫情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 </strong></p>
<p>  谈及整个疫情的收获是什么,贾樟柯认为,“这灾难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包括电影事业。它也让我包括电影从业者重新思考,对过去的生活形态、生活方法产生了新的理解。人类的脆弱面,让我们对眼前的事物更加珍惜,珍惜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 ”</p>
<p>  在贾樟柯看来,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电影,能够拍出更加适合在大银幕上看的电影。 “我们经过100多天‘没有电影’的日子,重新理解了这个媒介,重新理解了怎么展示这个媒介,以及电影院的美感、美学。 ”</p>
<p>  不只有电影工作者被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对观众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贾樟柯说,观众对电影会有新的要求,内心有强烈的愿望要看到新东西,希望获得心灵的回应,需要新的作品、新的电影语言、新的方法、新的叙事。“未来在银幕上如果没有发现更多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电影,意味着我们的创造力在衰退,当下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社会的契机,我们的思考能力、创造力能不能像‘二战’时代的导演一样,能不能就像当时的德·西卡、罗西里尼那样,拥有超强的洞察力、观察力、表现力,这给我们这些电影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
<p><strong>  “最难的是塑造新的、更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 </strong></p>
<p>  近年来,贾樟柯尤为关注文学创作,包括备受关注的由贾樟柯艺术中心发起创办的“吕梁文学季”活动,谈及为何对文学尤其看重,贾樟柯表示,文学是基础,“文学写作本身需要付出系统性的努力,无论写短篇小说、散文、长篇小说,都需要整合结构,需要梳理,将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感受通过文学语言凝练成完整的结构。 ”</p>
<p>  贾樟柯认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就像写剧本一样,“需要实地考察,我们去农村或者农场,找张三李四采访,拿回来的笔记也是碎片化的,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素材整合产生新的观点跟体会,就是坐下来写、将它明晰化、透过表面看到本质的一个过程。 ”贾樟柯说,在阅读和信息都越来越碎片化的时候,系统性的写作和系统性的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p>
<p>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能够创新的层面很多,电影语言的创新、剪辑方法的创新、剧本结构的创新等,在贾樟柯看来,这些创新都有各种各样的维度,在这个维度里,最难的就是塑造新的、更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这也是电影和文学的最大的贡献。“比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老舍先生塑造的虎妞、祥子等,还有卓别林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塑造出来的流浪汉形象,有八字胡,善良、温暖,包括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里面的‘无脚鸟’ ,也是通过描绘张国荣饰演的这样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来表现独特的时代,这也是电影艺术给创作者最大的考验。 ”</p>
<p>  对于年轻的电影创作者,贾樟柯认为要“让爱征服一切” , “被社会理解认识、被行业理解认识,这些都需要时间,而对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的条件下,要开始自己的创作,都是困难的,都是一个崭新的命题。但‘爱’是贯穿始终的元素,是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拥有的。 ”</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