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
栏目:两会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丁伟、郭运德、阎晶明、尹力、熊召政、张光北、冯远征、张凯丽、王丽萍、张斌、吉平、刘家成、李国兴、刘广、董希源共同提案——

推进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

  《中国机长》 《我和我的祖国》 《少年的你》 《哪吒之魔童降世》 《流浪地球》 (从左至右)等一批优秀的国产电影都在我国的艺术传统、文化传统中吸取了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表征,更肩负着对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加快推进当代中国电影传承与发展中国艺术文化传统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切实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有力抓手,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能为世界电影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丁伟、郭运德、阎晶明、尹力、熊召政、张光北、冯远征、张凯丽、王丽萍、张斌、吉平、刘家成、李国兴、刘广、董希源共同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关于推进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提案》 ,提案认为,当前要实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

  在理论研究方面,电影研究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中国电影研究近年来受到西方影响较多,对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观照不够。中国电影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应回归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建构中国电影的理论表述体系,这是当代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必经之路。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召开的“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项目专家论证会上,国内一线专家经系统论证,充分肯定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创作实践方面,当前处于建设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电影票房虽逐年提升,但仍缺乏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影精品,在国际传播、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尚有较大努力空间。在电影创作中,如何将中国艺术文化传统与电影本体创作融汇共聚,展现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进而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代表作品,尚有一定的开拓空间。

  在人才支撑方面,当前的电影教育在专业化、技术化、工业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电影教育对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电影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引导还明显不足,缺乏兼具艺术文化传统涵养与电影创作能力的高端创作人才。如以素有“中国电影人才培养摇篮”之誉的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关于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课程尚未列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有利于培养深厚传统文化素养人才的学习环境。

  为此,该提案建议:

  电影主管部门鼓励和支持创作具有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电影作品。国家电影局在年度电影重点项目扶持中着重引导我国电影创意人才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进行电影化的有机创新,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作品,并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激励机制,加大对中国电影学派作品创作的宣传与扶持力度。

  教育部门将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课程讲授植入高校电影教育体系。编写《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等相关教材,为国内高校开展相关课程提供可靠的教学资源,启迪更多的青年学子从我国的艺术传统、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培养、扶持兼备国际视野和民族内涵的中国电影学派创作人才,引领中国电影创作新风尚。

  在电影专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中,增强中国艺术文化传统方面的引导。建议在国家电影局、中国文联、各电影行业学会、各省市相关电影管理部门等组织的各类电影人才培训项目中植入对电影职业工作者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教育的模块,以“工匠精神”引领创作,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相关学术机构大力推进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立足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电影理论,探索中国电影美学的基本规律,为中国电影向历史文脉探胜求宝,研讨当前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专门设立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研究,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奠定基础雄厚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