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包容性和不同文化的认同性
——关于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思考
作者:巩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历届奥斯卡颁奖典礼都是世界电影的一场盛典,也是电影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面对中国乃至人类的灾难,今年的奥斯卡却显得不同寻常。电影艺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心灵的抚慰和思考的视角,本届奥斯卡的转变以及大赢家韩国电影,对电影的价值和中国电影创作而言,带来了一份深切凝重的思考与警觉醒悟的启示。

  一

  第92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亮点不少,也是其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华金·菲尼克斯凭借《小丑》里浑然天成的演技,成功拿下奥斯卡影帝。《1917》以一战为题材,整部电影用数十个长镜头拼接而成,打造出全片“一镜到底”的视觉效果。非英语、非美国的韩国影片《寄生虫》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原创编剧、最佳导演四项大奖。在奥斯卡历史上,从来没有最佳外语片同时获得最佳影片,而这一届奥斯卡的确是个例外。

  如果说最大赢家是《寄生虫》的话,那么做出最大改变的则是奥斯卡金像奖本身。本届奥斯卡打破地域、语言、种族和文化壁垒,把“最佳外语片”改名为“最佳国际影片” 。其实,从本届各大奖项可以看出,如果说奥斯卡是被人们常常提到的“政治正确” ,毋宁说是奥斯卡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向改变。

  好莱坞的颓势与奥斯卡的转变都在本届奥斯卡上显得异常分明。世界各国电影创作力量的崛起及新颖丰富的电影题材的涌现,几乎已经动摇了好莱坞一家独大的霸主地位。在这样的变化和冲击下,好莱坞似乎难以应对,又难以转变其僵化的模式操作。从近几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来看,独领风骚的好莱坞风光似乎已经看到了边界:乏善可陈,缺乏创新,颓势明显。即便由昆汀自编自导, 《好莱坞往事》亦是一种回光返照,是对好莱坞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的最后回眸,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今美国电影境况的寓言和隐喻。

  而作为一种电影评价体系和获奖平台,为了获得更好的参赛电影资源,奥斯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转变。从《月光男孩》 《绿皮书》等一路走来,种族政治、亚文化成了近几届奥斯卡的风向标;而本届奥斯卡似乎完成了一种文化选择上的转型,目光超越了亚文化范畴,转向了人类不同社会和国家的现实问题。从纪录片《美国工厂》和剧情片《寄生虫》 ,我们无不看出电影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对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回到了人类现实社会问题本身,直面残酷的人类生存和现实处境,并对人类的文化差异和未来处境进行了深入思考。

  奥斯卡另一个重要的改变是评委来源的多元化。近几年奥斯卡的评委阵容得到了扩展,更多不同国别、种族、年龄、性别的电影人加入进来。更加国际化的评委口味决定了奥斯卡的未来将不再局限于英语电影或美国电影。

  因此,可以说:好莱坞还是那个好莱坞,奥斯卡已不是那个奥斯卡。奥斯卡放眼全世界,试图通过变革,打造最优秀的国际电影奖,为世界各国的优秀电影提供更好的获奖平台和评价机制。成为2 . 0版的奥斯卡,在电影选择方面,已开始不太区分国家、语言和民族,具有了更多的包容性和不同文化的认同性,这也是本年度把最佳影片授予韩国电影的原因之一。

  二

  放眼近邻,日本、印度和韩国电影在质量上刷新了国内电影人的想象。日本电影《罗生门》 《地狱门》 《宫本武藏》 《千与千寻》 《入殓师》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小偷家族》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神秘巨星》 《我的个神啊》 《摔跤吧!爸爸》 《起跑线》等,则让我们刮目相看,甚至电影界开始向印度电影学习。

  纵观近年的韩国电影, 《熔炉》 《燃烧》 《寄生虫》等现实题材影片一路呼啸而来,让我们啧啧称奇,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韩国电影为何崛起得如此迅猛? 《寄生虫》何以在本届奥斯卡上独占鳌头?

  仔细观察,我们发现韩国电影深切地关注了社会话题,甚至不惜通过“自黑”来完成一种精神解放与自我救赎。在拍摄题材上,韩国电影聚焦了社会议题,不回避社会矛盾、冲突和灾难,关注贫穷与富裕的冲突,又敢于揭露真相,充满危机和忧患意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5年韩国《电影振兴法》的颁布和后来的多次修订,以及废除审查制度并确立电影分级制度,加之政府对电影发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为韩国电影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大环境。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政策研究组组长金美贤说:“对于电影创作者,表达自由相比其他政策支持更为有效,韩国电影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

  韩国总统文在寅亲自为电影助威。他曾专门捧场观看《釜山行》 ,并对其大加褒奖,此前强烈推荐《寄生虫》 ,在获奖后又发文夸奖并大力支持韩国电影:“今后会进一步为广大韩国影人提供能够尽情发挥想象力并没有顾虑地制作电影的环境。 ”

  三

  把视野收回国内,斩获奥斯卡小金人多年来是中国内地电影人的梦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到现在的电影人,依旧与其大奖失之交臂。参评奥斯卡与获奖本身并非目的,让中国电影在最受关注的国际舞台上受到认可,并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才是本意。

  不可否认,近年国产电影获得了重大发展,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市场成绩,也在积极地参加奥斯卡金像奖评选活动。就中国参赛的影片来看,从前几年的《滚蛋吧!肿瘤君》 《大唐玄奘》《战狼2》 ,到2019年的《邪不压正》 ,再到2020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体现了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也说明我们对奥斯卡本身的理解与对接上的进步,也体现出目前国产电影的基本艺术水准。

  中国电影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创作的问题,而是中国对电影本身的认识和定位问题:中国电影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建构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电影不仅要做民族伟业的“吹鼓手” ,也要做人类命运的“吹哨人” 。如此而言,中国电影要敢于思考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处境,唤起人类大爱与良知,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反映人类的灾难及灾难中的人性美。

  电影不是用来炫富的,也不是耀武扬威的,是供人们思考的:思考人的处境、人性以及人的情感;电影不是喧嚣,也不是尖叫,不是展示威风凛凛的“狼性” ,而是反思人性中的缺点、爱以及怜悯。中国电影要多一些安静的思考,多一些精神的力量,多一些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国电影要面对人类关切、人类情怀,在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在人性、人情和人的生存方面提出哲学层面的美学思考。

  中国电影既要直面真实的历史,也要直面现实的现在。电影对真实的关切,对人性的呼唤,应该更具有艺术质感,更能深入和打动人心。面对现实关切,电影要为弱者发出同情怜悯之声,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否则作为艺术和文化的电影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电影的伟大所在,也是中国电影应该追求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广为流行的现代媒介和艺术形式,电影成了传播人类文明、直面人类处境、反思人类社会最好的艺术。因此,我们需要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上能突破局限,放开手脚和束缚,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这些方面,韩国电影的做法和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恰恰是那些听起来甜言蜜语、唯票房论的电影才是“狼毒花” ,对整个艺术导向和整个民族文化精神起到引诱或腐蚀作用。

  优秀的电影艺术既是点燃民族精神的火光,也是指引人类灵魂的灯塔。如此而言,中国电影就需要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发出光和热。诚若如此,中国电影才能正真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同。中国电影不仅距离奥斯卡的步伐不会遥远,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留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