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中国美术馆里亮丽的风景线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该如何欣赏一件艺术品?艺术品的价值在哪里?艺术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是怎样的?相信这是很多观众在观看展览时遇到的问题,而中国美术馆志愿者的义务讲解为观众们进行了答疑解惑,拉近了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11月22日,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共享艺术的快乐——中国美术馆志愿者交流座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会上,志愿者们讲述了颇多志愿服务背后的故事。

  “一个美术馆的发展,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把馆内的藏品、展品以及把当代新创作的艺术精品展现给大众,把艺术精神传达给大众,这中间一个最重要的桥梁就是志愿者。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说: “志愿者跟一般的美术馆工作人员不一样,志愿者最突出的是‘志愿’两个字,‘志’是有理想、理念、信心,有志以后有‘愿’ ,就是有一种奉献,内心发出对艺术的尊重、艺术家的尊重、观众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崇仰。 ”

  2019年,中国美术馆开展了一系列紧扣时代主题的大展: “美在河山——中国美术馆藏风景题材作品展(1049—2018) ”“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 “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90周年摄影艺术展” ,以及刚刚闭幕的“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在这些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圆满完成展厅讲解任务,讲解时长共达974小时,志愿讲解人数达352人次,接待团体参观近50家,服务观众1万余人……并且,随着中国美术馆展览活动的日益丰富、不断创新,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也拓展到展厅英文导赏、美术馆教育活动的辅助实施、摄影摄像、资料整理等诸多方面。像“为新时代人物塑像” 、中国美术馆雕塑工作坊、“大师讲大美”等品牌教育活动的背后都有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身影。

  他们有的是公司董事长、外企工作人员,还有的是幼儿园退休教师、中学美术教师、自由职业者……闲暇时间本可以在家休息或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但是他们共同选择了为艺术服务。面试志愿者时的场景,崔鲜平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一位年纪较长的面试老师问我,你在外面讲课都是收费的,在美术馆做志愿者是不给钱的,你愿意吗? ”崔鲜平犹如说结婚誓言一样,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愿意!能在中国美术馆这样的殿堂感受美、传播美,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我无比荣幸。 ”

  志愿者范江虹目前在外企工作,她的专业和美术并不相关,但是她自小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经常来美术馆参观,看到很多志愿者进行讲解,从那时起,她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成为志愿者的种子,如今她终于成为志愿者大家庭的一员。范江虹说: “这些年参加志愿导赏过程中,我对美术馆的藏品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以前观众视角的水平上了。尤其是‘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 ,展出了非常多的馆藏精品,作为志愿者,我觉得能把当下的国家、民族的美,通过我们用平实的语言、以观众接受的方式给大家讲解出来,非常荣幸。 ”

  2016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到现在一共参与过7个展览志愿讲解的曾卫京坦言: “作为志愿者,我们自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同时,在和艺术对话、和观众交流也时常会碰撞出意外的惊喜。 ”据曾卫京介绍,有一次在讲解完画家罗中立的《父亲》之后,看见有一位60多岁的中年观众流下了眼泪,曾卫京没有打扰她,也没有问她到底是这个作品的哪些细节那么打动她,但是这件事情让曾卫京深深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力量。还有一次在讲解吴为山《行走的马克思》 ,每每跟观众讲到马克思夹的那本书不是《资本论》时,观众都会会心一笑,一方面觉得吴为山挺幽默的,另一方面是从小的细节体会到艺术家的别具匠心。 “马克思虽然过世百余年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在发扬和传承,通过艺术的形式能够让我深入体会到艺术的深刻,艺术家也能用特别精炼的语言来和观众们交流他们对于世界、对于生命的体悟。 ”曾卫京说。

  长时间站立、说话带来的身体不适,是志愿者们都有过的体验,但是他们谁也没因此想过放弃。荣誉志愿者崔暖华讲述, 2013年时,已经约好了由她接待团体,在来志愿讲解的路上手被自行车撞伤,但是她来了以后拿一个围巾包着手,接着讲解。“我们愿意把中国美术馆这个艺术殿堂的艺术信息传达给观众,我认为这是作为志愿者所需要承担的一份责任。 ”崔暖华说,在从事志愿者的十年里,自己也有了提升—— “我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这份感受,这十年里我在不断成长” 。

  吴为山说,志愿者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们在讲什么,更在于他们内心发出的热诚、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传播美的精神世界给大众。志愿者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微笑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微笑里充满着快乐、充满着坦然,也充满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