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位 剧种特色 名家优势
——专家研讨汉剧电影《白门柳》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 《白门柳》在1997年的时候就被搬上了舞台,刘斯奋先生的原著小说宏大、丰富,当时我觉得它特别适合用汉剧表达。汉剧的优势题材就是宫廷、历史戏,在这个过程中,汉剧又有善于刻画人物的优势。于是,我就去请教刘斯奋先生,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整个创作过程由刘斯奋先生把关,他提出了很多意见,经过20年的打磨,这出戏拿到了中国剧协和广东省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多项大奖。今天,考虑到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汉剧的传播很有益处,为了宣传汉剧,扩大汉剧的影响力,我们拍了这部电影。广东很多青年人走进影院,看完觉得很好看,下一步我们希望把这部电影带进大学。 ”在由中国影协、中国剧协、广东省文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主办的影片《白门柳》专家研讨会上,该剧主演李仙花如是说。

  李仙花是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师从著名汉剧表演艺术节梁素珍,是广东汉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她唱腔醇美,表演细腻,扮相端庄,文武双全。其代表剧目有《花灯案》 《包公与妞妞》 《蝴蝶梦》《白门柳》 《金莲》等,先后两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主角)奖。

  《白门柳》讲述了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柳如是厌倦了灯红酒绿的勾栏生涯,决意自赎自身、脱籍从良。几经周折,巧妙自荐与东林党魁、江南名儒钱谦益结为秦晋之好。尽管二人年纪相差甚远,老夫少妻,在生活中也未免出现不少矛盾,但柳如是善解人意,给暮年的钱谦益归隐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慰藉。同时,她机敏过人,忍辱负重,为钱谦益与阉党党羽阮大铖等反复周旋,并助钱谦益复官从政扫清了不少障碍。不料清兵大举南下,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缢,明王朝危在旦夕。钱谦益与众朝臣献城归顺清王朝。柳如是面对破碎山河和失节投降的丈夫,怀着对钱谦益的无限失望,独自跳入荷池以身殉节,自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

  研讨会由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主持。专家们在研讨会上纷纷表达了对该片的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介绍道:“广东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 ,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韵’ 、普通话。广东汉剧有传统剧目八百余出,唱、念、做、打(舞)的表演艺术丰富,唱腔音乐有二黄、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还有昆曲、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各行当唱腔均有较明显的特点。当前,广东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广东文联将继续发力,努力推出像《白门柳》这样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 ”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说:“ 《白门柳》对人物的塑造很成功。柳如是从少女到婚后,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人物的思想、形象,对家庭、对国家、对爱情的态度跃然银幕。钱谦益作为传统的士大夫,他的虚伪表现得非常到位。众所周知,舞台的程式转换成电影的语言有难度,虚拟的舞台艺术和实景的结合也有难度, 《白门柳》虽然是小制作,但还是可圈可点,影片没有宏大的舞台和后期制作,而是通过电影的手法和传统的戏曲优势相结合。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电影能帮助戏曲增强美学风范,但戏曲电影永远不能替代戏曲,它们只能互补生辉。 《白门柳》对历史的呈现则是为了突出主题,改变了柳如是的命运,这符合戏剧中柳如是的性格。因此, 《白门柳》没有写人物的复杂性,就是了了分明的三个人,柳如是有令人敬佩的民族精神,坚定信仰,至死不变,钱谦益是有抱负有追求却经不住考验的知识分子,阮大铖是坏人的形象。陈寅恪先生看重的是柳如是的民族性格,本片中突出的就是这点。 ”仲呈祥也指出,“钱谦益和柳如是相遇的戏略缺乏爱情美好的意境,应多一些美好的想象空间。 ”

  在《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看来, 《白门柳》是广东戏曲电影的新收获,融电影性、戏曲性、文学性于一体,比较好地处理了虚拟与写实、舞台与环境的关系,如片中对蒙太奇的使用非常得当。本片的生产模式—— “文联+剧协+剧院+中央新影”这样的组合对戏曲电影的生产很有借鉴意义。

  戏曲评论家康式昭对此表示认同:“ 《白门柳》的戏曲性、电影性、文学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虽然是戏曲借助了电影载体,但我们可以看到,主创们在尊重电影艺术特点的同时,充分保留了戏曲的艺术特点,并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电影来放大。比如柳如是投湖前的心理塑造那场戏,如果是小说,可以通过一段细致的描绘来体现,如果是普通电影,可能只是比较写实的投湖。但本片是先让故事停下来,用戏曲的方式把人物的心理充分塑造出来,这是戏曲电影的优势所在。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认为,戏曲电影是彰显民族美学风范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电影曾佳作迭出。 《白门柳》是对这种历史传统的回应。中央新影集团原副总编辑陈华生补充道,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的发行拷贝当年全国第一,创造了戏曲电影的辉煌,说明戏曲电影是有它的受众和生命力的。

  戏曲评论家赵景勃认为,由于制作经费较少,影片在实景中拍摄受到了很多限制,比如镜头甩不开,拉不开,怕有现代的环境和物件进入镜头。但戏曲电影应该不拘泥于实景和搭景,而是因剧种、剧目制宜,一戏一格。 《白门柳》渐入佳境,凸显了演员的表演、身段。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高小健认为, 《白门柳》较好地处理了现代戏曲创作的现实走向、剧种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几个方面,体现了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实景与程式的融合、情节叙事与情绪渲染的融合。 《电影艺术》执行主编谭政补充道,该片虽然是实景拍摄,但是通过光线的变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而在戏曲评论家龚和德看来, 《白门柳》是兼具文化品位、剧种特色、名家优势三位一体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