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剧《广陵绝》中秋假期将首演——
600年时空交错,“角色同构”论“道义合一”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原创话剧《广陵绝》海报

  嵇康被后世誉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出身门阀,还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便注定无法不问世事。面对司马氏笼络人心的手段,他不屑合作也不想合作,为蒙冤好友辩护终遭陷害被杀。刑前,嵇康从容不迫,索琴弹奏琴曲《广陵散》 ,并慨然长叹:“ 《广陵散》于今绝矣! ”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 。

  以上述内容为题材和背景的原创话剧《广陵绝》将于9月15日至23日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首轮演出10场。该剧将魏晋末年嵇康辩诬与战国末年聂政刺韩的故事拼贴在一起,兼具文学性和实验性,由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导演王晓鹰任艺术指导,华文戏剧节最佳编剧奖获得者庞贝执笔,青年导演白瀛执导。

  2016年,庞贝凭借《庄先生》获得第10届华文戏剧节最佳编剧奖。该剧用复调手法描写了战国的庄周和当代的庄生两个时空中互为镜像的人物。而在其新作《广陵绝》中,他又把“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和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拼贴在一起。聂政是春秋战国人,为报与严仲子知遇之恩,在为母亲守孝三年且姐姐出嫁之后,只身赴韩国暗杀韩相侠累(韩傀) ,为不连累他人,自行割面,挖出眼睛,剖腹而死。

  庞贝介绍说,嵇康和聂政两个人因《广陵散》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话剧《广陵绝》中,两个角色由同一演员饰演,在同一个戏剧时空的舞台上形成了另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拼贴” 。除嵇康、聂政由一人饰演之外,剧中的每一个演员都拥有两个角色。他们合二为一,在600年的时空交错中, 6位演员完成了全剧的“角色同构” 。

  《广陵绝》是嵇康与聂政的“角色同构” ,亦是“道义合一” 。庞贝说,嵇康与聂政都是“道义”的化身,“道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这个资源也具有特别的现代性,因此除了有趣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此剧人文价值也会令当今观众有特别的感应。 ”

  从市井到庙堂,从剧本到舞台, 《广陵绝》构成中国传统文化“道义”价值的载体,也提出了灵魂深处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道义” ?

  “在这两个‘角色同构’的故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嵇康为什么要去洛阳为吕安辩诬?聂政为什么要去翟阳刺杀韩相?这些行为选择透露出的价值判断,不仅基于时代和人物性格,更可以导向更加形而上的命题。 ”白瀛说。在莎翁笔下,哈姆雷特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永恒命题;在庞贝笔下,嵇康也发出了千古一问:“死……还是活?这还真是个事……”“人终其一生,都在作选择。有的选择自知,有的懵懂;有的选择有对错,有的没有。该剧旨在通过展现人作选择时的价值判断的复杂性,探讨人的复杂性。 ”白瀛谈道。

  在舞台呈现上,白瀛中意中国传统写意风格,不但演员的形体设计和台词有古风古韵,在舞美设计和音乐设计上更是弃繁从简。该剧舞美一大亮点便是“沙”的运用。这是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历史上首次将舞台铺满沙子,演员将在白沙上暴走、跑步、坐卧,进行具有仪式化的表演,而沙本身既是隐喻和象征,也将呈现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舞台上的十二面白色条屏,类似传统戏曲的“守旧”和“出将入相”上下场口,既承担演员上下场口的功能,也为演员提供丰富的表演支点,伴随魏晋和战国两个时空的造型变化,丰富舞台视觉形象,同时与人物服装配合,形成统一的视觉风格。

  在即将到来的中秋假期,从文学到戏剧,从战国纷争到魏晋之风,从普通人的情到殉道者的义,从“琴心剑胆”到“道义合一” ,从生到死,观众或许能够在话剧《广陵绝》中寻找生命的意义。